> 文章列表 > 大学规划中存在的三大误区

大学规划中存在的三大误区

大学规划中存在的三大误区

大学规划中存在的三大误区如下:

误区1.教育背景/学历越高越好

1.1辅修&二学位

机会成本角度,95%以上的二学位或辅修都是减分项,即大部分情况下其实并不值得选择

1.2交流&交换

要以下个阶段的求职、硕士申请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并以交流&交换所能获得的提升点为据,具体评估其必要性与性价比

1.3硕士研究生

每年均有约50%的学生并不应该考研/读研

1.4博士研究生

99,9%的本科生不适合读博,博士在读学生中50%不适合,65%延毕,25%勉强毕业,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比例20%(全球主流国家平均值)

受大龄、雇佣成本、晋升机制等因素影响,20%以上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未获得显著提升

误区2.课外经历越丰富越好

2.1学生会/社团

绝大部分学生因自我安慰和跟风而参加学生社团;绝大部分学生在社团投入的精力与其对今后职业发展的回报严重不成正比;绝大部分学生不应参加或过多参加了社团活动。

2.2志愿者活动

益“点到为止”,提升“小公益远不如大公益”的认知

2.3助教/助研

应以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做针对性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并不应该在这类活动上投入精力。

2.4科研/论文

应以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做针对性的选择

2.5各类竞赛

明确含金量、投入精力及其与职业目标的相关性

2.6校外实习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求职就业最具直接价值的活动类别,但要注意垂直与聚焦

误区3.技/证多不压身

3.1考证

80%的证书对求职和职业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任何证书的考生群体中至少80%并不应该报考。

受盈利性考培机构、“营利性的非营利性“证书主办组织及大量利益相关的企业HR部门的恶意误导,95%的考生对于证书如何影响求职的相关性(相关性大小)存严重误区。

3.2硬技能

大部分学生在尚未明确具体就业目标的情况下选择并学习了“今后无用武之地”的技能,主要受盈利性培训机构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将学完技能后“就业率不低”与“就业好”(职业发展好)混为一谈,大部分最终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