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羊肉面的介绍

羊肉面的介绍

羊肉面的介绍

羊肉

又是深秋的季节,每到快入冬时,街角上的那一家老店便如期开张。

店主是个苏州老头,带着他的一家,只在这个时候做买卖,只卖羊肉面,羊杂碎。

从我小学起便习惯冬天在这家店里吃面,一是离学校近,二是始终觉得这家羊肉面老店是这城市中最好吃的一家。从深秋起一直吃到过完年,脱下棉袄为止,店主带着一家老小回苏州,店便又打烊了。年年如此,以至于如果不看见老店开张,附近的人是不认为冬天快到了,吃不到羊肉面是算不得天冷的。

店的招牌很有意思,所有的卖羊肉面的店铺都写“羊肉大面”,其实面不见得有多大肉也绝对大不到哪里去的,但是一见这么个大字总让人觉得物美价廉,花几块钱吃上一碗是沾了莫大的便宜。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讲,招牌上加上这个大字,远远比如今那些叫嚣跳楼价,割肉价的商家来的高明,没有打折,还叫人觉得得了实惠,想出这法子的店主实乃不可多得的广告界人才了。

以前我并不知道别的地方的羊肉面有另一种做法,我们这里的羊肉面是不见骨头的。

把羊肉放进大锅猛火煮熟,再文火慢慢炖,直到骨肉分离,骨头都沉到下面去了,再将肉取出,这已经不叫肉了,说是肉糜更贴切。再倒进很大的木格子中,放进冰箱冻成膏状。取出枞切成条,横切成片,宽1厘米,长有10厘米左右,这就可以拿出来卖了,称为浇头。随客人点双浇或者单浇,取一片两片加在面上。以前单浇是三块钱,双浇5块,前些天去吃的时候已经涨价了,单浇4块,双浇6块。

价虽涨吃的人是不见少的,从清晨五点开始到晚上八点,从未见断过人,尤其是早上,店里是坐不下的,需坐到街边的桌上。冬日的清晨呵气成霜,细看坐在店外等候的吃客都是鼻头红红,面目僵硬无神。待面一上来,加入嫩姜,香菜,辣姜,举筷翻搅一番,热气,香气,辛辣气扑面而来,脸上僵化的肌肉一下解冻,不由自主的都回吸下鼻子,埋头大嚼起来。

这面讲究的是汤,尤其是南方的面,很少有不带汤的。我在北方吃过的面,分量是够足,叫上一个中碗我都吃不完,然而面却没什么滋味,喝上一口面汤才知道这问题出在汤里。北方的面汤往往是煮好的肉汤往碗里一浇便是,这汤和面的味道是分开的,面味清淡,汤却油腻浓烈,融合不到一起。还有种不带汤的打卤面却是非常好吃,家中就能做,最爱吃的是西红柿打卤的凉面,酸甜滑爽,然而这是夏天的好吃食,热的远没凉的来得爽口。所以冬天在北方我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羊肉面。

羊肉面的汤就是煮肉的汤,每家店里灶上都有一个木桶,那是装老汤的,就是以前煮肉留下的,始终不断火。老店新店生意的好坏也就在此,老汤要煮的好不稠不腻是很要些工夫的。用新煮的肉汤兑上老汤,加上几味去油去膻的独家调料,从早卖到晚正好一大锅,半夜再熬。

卖面票的店主老头一声吆喝,勾汤手应一声,随手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铜汤勺一勺就是三碗汤的量,一一倒上半碗,下面手左手将面下锅,右手拿着长的夸张的木筷子一绞一撩就是三两面,绝不会将汤溢出碗去。绵绵的吴侬软语纯熟的手法再一旁听听看看也是种享受呢。

一口面,一口羊肉,再嚼几丝嫩姜,冬日的严寒就这样在滑爽鲜香中消失殆尽,热力从丹田散出直上脑门,一碗面下肚,打着饱嗝的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起来,抹抹额头上的细汗满足的离去。

昔日金圣叹在死牢中留书其子:花生米与豆腐同嚼大有肉味。要是他老先生吃过这羊肉面,说不定便会留:世间无物同嚼能有羊肉面之味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