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渗透假说来解释atp产生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解释ATP产生机制:
1. 在线粒体内膜上,通过呼吸链进行的电子传递导致NADH释放H+。
2. 化学渗透假说是关于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的假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于1961年提出。
3. 电子传递过程中泵出的质子,在外膜和内膜之间的H+浓度梯度驱动下,通过F0F1ATP酶的特异性H+通道或孔道返回线粒体基质。
4. 质子的这种流动返回释放的自由能,为F0F1ATP酶催化ADP与无机磷酸(Pi)结合生成ATP提供了能量。
5. 米切尔认为,电子传递链如同一个质子泵,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将质子从线粒体基质泵送到线粒体内膜外膜间的空间,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
6. 这种梯度意味着线粒体外侧的H+浓度高于内侧,并因此储存了能量。
7. 当泵出的质子在H+浓度梯度的驱动下通过F0F1ATP酶返回线粒体基质时,H+流动返回所释放的自由能用于ADP与Pi的偶联反应,从而生成ATP。
8. 尽管化学渗透假说能够解释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许多性质,但它仍然未能完全阐明所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