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部分其他高校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院系调整,涉及多个高校的学科结构变动。清华大学的文、理、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保留的工学院则吸收其他工科。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并改名,工学院部分系被并入其他大学。复旦大学整合了多所高校的系科,成为综合性的文理大学,图书设备大幅增加。
天津大学在调整中,理、工学院的部分系调整至南开、清华大学,工学院的专业调整到其他院校,保留主体工学院。川大合并了南开、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工、化学工程及建筑系,组建了北京航空学院,后发展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P-61黑寡妇飞机。化工、农产系成立四川化工学院,成为最早的化工高校,而成都工学院成为全国重点工学院。
山东大学和河南大学的院系也经历了变化,如医学独立或并入其他学校。重庆大学的医学院并入华西医科大学,随后并入四川大学。广西大学则增设专业,并将部分学院并入武汉大学等学校,1953年学校撤销后,其院系进行整合。
这些调整反映了当时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理工科、农医、财经等学科的调整尤为显著。例如,化工、水利、材料学科的调整包括植物纤维造纸工学迁至天津科大,糖品物工学并入华南工学院。重庆大学的工学院实力得以保留,而广西大学的院系则在合并和独立中实现了新的发展。
扩展资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