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中胚层发育而来,仅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的上皮,称间皮,能分泌少量浆液,保持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透。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形似立方状的上皮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居中。如分布于甲状腺、肾小管的上皮等,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形似柱状的上皮细胞组成。如衬贴于胃肠道、胆囊、子宫腔面的上皮,具有分泌、吸收等功能。小肠柱状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许多细小突起,称为微绒毛。微绒毛能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纤毛能有节律地朝一个方向摆动,借助这种摆动,一些分泌物或附着在表面的灰尘、细菌等异物得以清除。这种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由十余层或数十层细胞组成。这种上皮分布于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具有耐摩擦和防止异物侵入等保护作用,受损伤后,上皮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6、复层柱状上皮:有数层细胞组成,其深部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这种上皮主要分布于结膜、男性尿道和一些腺的大导管处。
7、变移上皮:又名移行上皮,是又一种复层上皮,衬贴在排尿管道的腔面。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细胞和基底细胞。由于排尿管道的容积常有变化,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状也相应改变,从而使上皮的面积扩大和缩小。
扩展资料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其共同特点: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呈层或膜状。
2、上皮细胞有极性,朝向体表或管腔的一面为游离面,与其相对的一面为基底面,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并借此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接。
3、上皮组织无血,其营养由深层的结缔组织透过基底膜来提供。
4、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被覆上皮根据排列层数及细胞的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被覆上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