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素问热论中为什么说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素问热论中为什么说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素问热论中为什么说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歧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原则地说了一下,说: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阳就是太阳,具体来说,是指主太阴膀胱经,诸阳之属,也就是说它全身的阳气,都可以说属于太阳。主太阳经,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叫“太”,所以叫做“巨”,太也是大,巨也是大,就说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的经气很巨大。它的阳气非常重要。全身的阳气,特别是表阳。一身之表,都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因此又说“足太阳,主一身之表”。足太阳的经脉,它连络着督脉,督脉叫“总督一身之阳”。足太阳经就连于督脉。而“主一身之表阳”。所以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属就是联系,联属。统主一身之表,统主一身之表阳。这是巨阳、太阳的功能。

其脉连于风府,风府就是督脉的穴位,在发际上一寸半。项后正中央,发际上宛宛中。窝里头那就是风府穴脉,属于督脉。因为是这样,因为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太阳主统一身之表。太阳经由连于督脉,所以说

故为诸阳主气也,谁为诸阳主气?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就是主持一身之阳气。是各个阳经,各个阳经之气都由足太阳膀胱经主。所以为一身之阳气。你看,它主一身之阳气,可没说离开督脉。它得连于风府,连于督脉。才有巨大的作用。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人之伤于寒是从外受的,所以它必须是要首先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伤于寒,伤于外邪,往往成为热病。因为太阳是主一身之阳,邪气侵犯了,它也成为热病。哪怕是寒邪,它也成为热病,也要发热。

热虽甚不死,但是热病如果发热很甚的话,一般的说,预后良好。为什么呢?发热甚说明阳气未绝,阳气没有断绝,阳气没有耗尽,所以才发热。因此对于伤寒病,后世有人总结说,“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有一分阳气,就是说还有一分热。都凉了,伤寒病好不了。它和后世发展起来的温病学说不一样。温病,要保存一分津液,才有一分生机。这个伤寒是有一分阳气,才有一分生机。热虽甚,热很甚,说明阳气未绝,并不虚,所以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于寒,后边要讲到了,是指表里两经同时受病,太阳于少阴相表里,表里两经;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表里两经;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两经;表里两经同时受病的时候,必不免于死。这是由于邪气过盛,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体阳气大虚,才至于表里两经同时受病,张仲景的《伤寒论》上,《金匮要略》上提到的“直中”,邪气不是有直中三阴吗?从表仲景就到里头了。那个病也是危重的病。同样是由于人体的阳气大虚,正气大衰,所以才从表直接就到三阴,那也是难治的病。这里所提到的表里两经,道理是相同。也就是说人体正气很虚了,所以寒邪从表一下就入里,表里两经同时受病,你看,邪气很盛,正气大虚,所以说“必不免于死”,难治。《内经》所说死证,是说病很难治。倒不见得是一定活不了,说它难治。那是说难治是不错的。邪气很盛,正气大虚,当然是难治了。也可能是死。真的就是死,治不了,就死亡了。

所以这一段是讲了这样个热病,总的来说是说的热病属于伤寒的问题。“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