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琨个人简介
秦裕琨院士,以其杰出的科研成果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在热能工程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照片中的“风包粉”和“浓淡燃烧”理念,巧妙融合,旨在提升燃烧效率,降低污染,增强设备的防结渣和高温腐蚀性能。这一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电站锅炉,包括改造现有设备和新品设计,其中最大单机容量达到了600MW。据统计,29台4482MW机组的经济效益年均提升至13479.44万元,同时显著减少了NOx排放,他的贡献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荣获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六五”期间,秦裕琨教授解决了130t/h矸石流化床锅炉的重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学术生涯中,撰写了六本著作和百篇论文,指导的25名博士生中已有21人顺利毕业。作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出生于1933年上海的江苏省扬州市,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锅炉制造专业研究生班深造,并在学习期间开始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过热能工程教研室主任、动力工程系主任等职务。
在逆境中,秦裕琨教授并未被困难所压倒。他在劳动改造期间,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强制循环热水锅炉问题,提出采用自然循环方式的创新思想。他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为工业锅炉制造史书写新篇章。此外,他还成功将2吨燃煤手烧炉改造成燃褐煤的工业流化床锅炉,这一突破性成果在“拨乱反正”后得到了广泛认可。
八十年代,秦院士专注于流化床燃烧和热水锅炉的研究,多项成果荣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九十年代,他专注于煤粉燃烧技术,开发出一系列风包粉浓淡煤粉燃烧器,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他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多项大奖,其中在无烟煤和贫煤燃烧领域的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秦裕琨院士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洁净煤技术和大气污染控制,他的贡献为我国热能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支柱。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扩展资料
秦裕琨(1933.5.30-) 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研究生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同时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使煤粉相对集中在火焰中部,而炉壁四周则空气相对过剩的思想,并研制了高效、低阻的煤粉浓缩器,强化了浓淡燃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