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测珠穆朗玛意义是什么
重测珠峰的意义
珠穆朗玛峰是我国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2005年3月,中国决定组织登山队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开展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同时重新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
历史上,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中国国家测绘局第一次精确测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13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从那时起,30年来,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及周围地区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对珠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重新精确测定珠峰高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2005年4月1日,所有考察队员全部到达珠峰大本营。参加本次登山活动的女队员有9名,分别是4名中国藏族队员、1名中国台湾队员和4名日本队员,其中4名中国藏族女队员曾成功登上珠峰峰顶。这次攀登珠峰也是女性攀登世界最高峰实力最强的一次。冲顶时间初步定于5月上旬至中旬。
好事多磨
由于天气变化莫测,珠峰测量行动中最重要的冲顶行动的日期一推再推,从5月5日左右推迟到10日左右,又推迟到15日左右,再推迟到18日左右,最后被推迟到20日之后。
“到了5月,珠峰地区的风雪还如此密集,这些年来很少见到。”一位登山专家告诉记者,“可能是巧合,现在正是藏历的闰六月,按照藏族的传统,这个月是多灾多难的。”
应了这句话,冲顶行动的进程的确并不顺利。在珠峰地区,南风和北风是相持最厉害的两股力量。南风压倒北风,不利于登山;反之,有利于登山。一般来说,每年的5月,总会有那么几天北风会彻底压倒南风,这个时候,登山者心中的好天气就会到来,因此所有人都在等待。
根据天气预报,好天气周期应该在15日至20日之间到来,那时将是冲顶的最佳时刻。在经过多次推迟之后,冲顶队员终于在本月11日与12日分批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展开最后的冲顶行动。但是在队员们到达前进营地之后,好天气周期却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如期开始,大风依然凛冽。天气情况一天一变,从气象部门传来的消息和卫星云图的分析情况来看,在原来预计的第一个好天气周期15日至20日期间,出现了一次降雪伴随大风的天气。这样,在5月20日前登顶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
冲顶测量需要3~5个连续好天气。天气预报主要从两个渠道获得,一是国家气象局和西藏气象局发布的天气数据;二是国外登山队从国外气象卫星收到的卫星云图。综合这两个方面的数据和图像,一般也只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两三天之内的天气变化。
如果好天气周期来临,冲顶行动的进程一般为:第一天从海拔6500米营地上到7028米北坳营地,第二天上至海拔7790米的营地,第三天上至8300米的突击营地,第四天突击登顶并下撤至海拔8300米或7790米营地,第五天下撤7028米或6500米营地,第六天下撤至6500米前进营地或5200米大本营。如果当队员们到达海拔8300米营时,天气状况不好,队员们将在那里等待时机,但是最多只能等待4天。在海拔8300米营地,因为严重缺氧,所有人都睡不着觉,冲顶队员将在帐篷内围坐一圈。如果好天气到来,队员们将从夜里凌晨3时出发,在上午10时左右到达峰顶,在峰顶进行约1小时的测量任务后返回,赶在天黑之前回到营地。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峰顶,必须中途下撤,否则夜晚到来后会被冻伤,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一波三折的冲顶
5月22日凌晨,在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待命的珠峰登山测量队的队员们就要冲顶了。但是前一天的下午,原本晴空万里的珠峰却被乌云笼罩了。凌晨1点,到了冲顶队员们计划中的出发时间了。此刻珠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夜空中星稀月朗,云淡风清,似乎是一个适宜登山的好天气。
但是这时从步话机里传来了海拔8300米营地的消息,由于风太大,路根本看不清,只能推迟出发了。
让人没想到,这一等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凌晨2点,科学家们施放了无线电气象探空气球,来了解峰顶气象数据。从获取的数据看,此时峰顶的气象条件并不理想。风速是每秒22米,大约是10级左右,温度是零下32℃。按照这个天气情况,只有继续等待天气好转了。
直到凌晨3点半,从海拔8300米营地传来消息:风小了一些,道路能辨清了。于是,第一批冲顶队员在队长小嘉布的带领下,迎着大风,顶着月光,出发了。
早上8点,冲顶队员们已经攀登了4个多小时,山下的人们也同样焦心了4个多小时。随着天光大亮,山下的人们已经架起了高倍望远镜和经纬仪,从镜头中紧紧跟随着冲顶的队员们。
为了继续了解峰顶气象状况,科学家们再次施放气球,数据仍然不理想:风速每秒19米,差不多9级,温度零下31℃。
此时的突击队员们依然在大风中艰难地向上攀爬。上午8点40分,从望远镜中看,队员们已经聚集在“第二台阶”下了。“第二台阶”是冲顶路途中最困难的一段,是一截直上直下的梯子。
整整1个小时,山下的人一直在揪着心。9点40分,望远镜中的黑点终于往前跳动了。“越过第二台阶了!”山下的人一片欢腾。
在望远镜中,小黑点移动的速度非常慢。
上午10点的时候,阳光普照大地,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在大本营的紧张的人们突然发现,今天的天气竟然格外得好。面前的珠峰异常清晰。科学家们第三次施放气球,数据竟然大为好转:风速已经降到每秒15米,大约7级左右。
望远镜中的小黑点逐渐接近峰顶了,大本营的人们都在默默地等待。11点08分,大本营的步话机中终于传来了峰顶的声音:“我是嘉布,我是嘉布,我们已经登顶,我们已经登顶……”
山下的人群中立刻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又过了40多分钟,上午11点50分,红色的金属觇标终于在地球之巅竖立起来了,6个交会测量点几乎同时发现目标。欢呼声顿时响彻山谷,大本营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精确的测定
在这次科考中,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东西向的拉张力抵消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力量,喜马拉雅山脉不会再长太多,已大致接近其最高点。如果保持目前这种状况,几百万年后,喜马拉雅山有可能还会下降。
2005年10月9日,中国国家测绘局宣布: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参数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个数据是到目前为止最精确、最权威的珠峰数据。
从1847年到2005年,世界各地的人求证珠峰的高度已历经10次之多,其结果也证明,一次比一次更准确。更何况,精确测量珠峰还包含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每隔10年测一次珠峰并将其精确到厘米级,就能预测地磁极性倒转与珠峰升降的关系。如果珠峰高度持续降低,则可能意味着地磁极性倒转即将到来,地球系统的众多运动规律将会被破坏,也就预示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灾难环境和气候将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