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与方位
为了描述人体各部分或结构的位置关系,解剖学制定了一套标准姿势,即解剖学姿势。在叙述任何结构时,都应参照这一标准姿势,不论是被横放、倒置或仅展示身体一部分的标本,都应以标准姿势来进行描述。规定的解剖学姿势如下:站立姿势,面向前方,双眼平视正前方,双脚并拢,脚尖朝前,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掌面向前。
(二)方位术语
基于解剖学姿势,还规定了一些成对的相对方位名词,用以准确描述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这些名词都是成对出现的,例如“上”和“下”,“前”和“后”。以解剖学姿势为基准,头部在上,足部在下,因此靠近头部的一侧称为“上”,远离头部的一侧称为“下”。例如,眼睛位于鼻子的上方,而嘴巴位于鼻子的下方。为了与比较解剖学保持一致,也可以使用“颅侧”和“尾侧”作为对应名词,这样就可以对人体和四足动物进行比较描述了。“前”或“腹侧”和“后”或“背侧”也是这样使用的。靠近身体腹面的一侧称为“前”或“腹侧”,靠近背面的一侧称为“后”或“背侧”。“内侧”和“外侧”是描述结构与身体正中面相对距离的名词,例如眼睛位于鼻子的外侧,而耳朵位于鼻子的内侧。
(三)轴与面
1. 轴:在解剖学中,人体有三种互相垂直的轴,这对于描述某些结构的形态,尤其是关节运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轴包括:
- 矢状轴:从前向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的水平线。
- 冠状轴:从左向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的水平线,也称为额状轴。
- 垂直轴:与身体长轴平行,垂直于水平面的轴。
2. 面:根据这三种轴,人体有三种互相垂直的面,这对于描述某些结构也是重要的。
- 矢状面:按照矢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冠状面垂直,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其中正中的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二等分。
- 冠状面:按照冠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矢状面垂直,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 水平面或横切面:与上述两面垂直,与水平面平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器官的断面一般以其自身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为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称为横切面。
扩展资料: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医学科学的学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形态,后功能代谢;先正常,后病理;然后再逐渐涉及临床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认识其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变化,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与诊治、预防原则。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入门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直观性很强,名词多,描述多是其特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多看、多模、多想、多记,以加深对形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习人体解剖学要有进化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把人体解剖学这门基础医学课程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