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藏在绘本里的数学启蒙

藏在绘本里的数学启蒙

藏在绘本里的数学启蒙

前几天,有朋友在群里发来一张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试卷,我一时技痒,就在本子上演算起来。

算着算着,就引出了我小学参加奥数班时半快乐半痛苦的回忆。快乐的是把题做出来时候的畅快,痛苦的是不具备基础数学框架和思维的艰辛。 于是我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启蒙?如何帮助孩子初步建立数学思维?

不过,启蒙这个词毕竟很宽泛,总要有个目标和标准,知道3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掌握哪些概念,于是我翻开了《美国儿科学会 育儿 百科》:

提炼一下数学相关的关键词:认颜色、计数概念、知道数字、时间观念、一样和不一样。

我又查找了教育部印发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提炼一下3-4岁的目标: 形状、数、大小、多少、高矮、对应比较、点数、空间方位、上下、前后、里外 。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启蒙绝不仅仅是孩子会数数,还包含很多其他维度。 那么如何避免刻板和枯燥地向孩子引出数学的概念呢?我认为绘本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我家孩子读过的绘本不算多,我觉得看过绘本的数量是一方面,将看过的每一本绘本“读透”,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绘本里所表达的 情感 、体现出的想象力,其中的逻辑思维也是一方面。

01

数学基础概念

1. 数字

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阿拉伯数字,1-10。在绘本里看到数字时就可以给小朋友指出来,告诉他这是数字几,有什么特征:

当孩子在许许多多的绘本里都见到了数字,他就不会觉得陌生,也更容易记在脑子里。

2. 数感

会数数,对数量有感知,能够将数字与数量做对应。

比如给孩子讲《好饿的毛毛虫》这本书,就可以让孩子通过触摸的方式数数,感知数量。

3. 空间和方位

上下、内外、远近等,培养孩子的空间感:

比如《小熊宝宝绘本-收起来》,陪孩子看这页的时候就可以讨论哪个玩具在上面,哪个在下面,哪个在架子的里面,而哪个放在了外面,等等。

《I am a bunny》,谁在蘑菇的上面?谁在蘑菇的下面?谁在左边?谁在右边?

《晚安,大猩猩》,谁在笼子里面?谁在外面?谁距离大猩猩比较近?谁距离大猩猩比较远?

4. 形状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

比如跟孩子一起看《母鸡萝丝去散步》,就可以一起观察屋顶的形状、车轮的形状、门的形状,并讨论这些形状有什么特点。哪个形状是尖尖的?哪个形状比较圆润?

02

数学基础思维

1. 对比思维

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考,寻找事物的异同,比如大小、高矮、长短等。

《大大的,小小的》这本书就对许多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大小进行了比较。

2. 对应思维

比如不同物体和形状的对应、分类的对应、相互联系和搭配的对应,等等。

杂货店、超市里面的物品是如何摆放的?不同的物品对应什么样的容器?在《我不知道我是谁》这本书里,可以跟孩子讨论,谁应该住在山洞里?谁住在鸟窝里?谁住在蜘蛛网上?

3. 分类思维

分类,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这就包含对事物的共性和差异的理解。

《菲菲生气了》,这页里面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哪些是绿色的?哪里是蓝色的?

《小熊很忙-城堡小骑士》,桌子上的食物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肉类?哪些是喝的?哪些是吃的?

4. 有序思维

做事情需要有先后顺序、有流程,否则就会杂乱无章。无论是早起为上幼儿园做准备还是洗手或者吃饭,都有一定的流程。

《我的第一本书》,猫爸爸要先洗漱才能换衣服,穿好外套才能扎领带。

《我们要去捉狗熊》,遇到狗熊后逃走的路线和来时相反,来的时候先经过草地后经过河水,回去的路上就是先经过河水后经过草地。经过草地的声音是窸窸窣窣,这里也体现了对应思维。而经过河水时声音则有不同,这又是分类思维。

我展示出的绘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每个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书都不一样,在此仅做抛砖引玉,更多绘本里的天地还等待大家去挖潜。

每一本绘本里都有许多细节,也是多维度的数学,只要我们细心地去发现,讲给孩子,和孩子讨论,就在潜移默化里进行了数学的启蒙。通过这种趣味性的熏陶,也比较容易引起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帮助孩子初步搭建起数学思维的框架。

03

绘本外的延伸与拓展

除了绘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能玩的数学,比如扑克牌、尺子、时钟,比如串珠、乐高、立体的数学类教具,等等。当孩子们能将绘本中看到的和生活中看到的相结合,不断发现,也就体会到了更多乐趣。

作为家长的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里的数学吧,我们也会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更多新的感悟,获得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