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浙大龙泉分校简介

浙大龙泉分校简介

浙大龙泉分校简介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回溯至民国时期,其建筑风格融合中西,坐南朝北,整体布局呈三条轴线,面阔44米,进深32米,总面积2293.5平方米,立面巴洛克风格显著。中轴线上设有两进两天井,并配以厢房与后墙过廊。东、西两轴线各有七间厢房,均为二层单檐。一进面阔五间两弄,四间进深,二层单檐楼房,一层明间为门厅。天井两侧为二层单檐的厢房。二进面阔七间,两梢间为楼梯间,三层单檐。后厢房与过廊均为三层,其中厢底层为过道。后天井设有两水池。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原址为芳野曾家大屋旧址,因当地叶姓孝节牌坊而得名。1939年6月,分校在龙泉开办,校址选在坊下。分校主任郑晓沧教授,海宁人,海宁语音中“坊下”与“芳野”同音,郑先生颇具雅兴,于是将“坊下”改名为“芳野”,沿用至今。分校位于坐南朝北的二进七开间大屋,门楼欧洲风格,内厅土木结构,中西合璧,占地面积约3亩,建于民国十年(1921),故称“曾家大屋”。浙大龙泉分校在此办学7年,招生七届,约1000人,孕育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与科学家,1945年11月迁回杭州。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浙大校史馆和龙泉历代名人馆,成为龙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分校初创时,租用芳野曾家大屋作为校舍,次年在离芳野1里多路的石坑垅建造了新校舍,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及单身教职员工宿舍(即风雨龙吟楼),共计七八幢。这些木屋屋顶用杉树皮盖,除这些房子外,在庆恩寺左侧还建了一个简陋大厅,既是礼堂又是饭厅。

石坑垅新校舍落成后,坊下成为分校的“一部”,负责理、工、农三院及学校行政机构。文、师两院则在石坑垅,被称为“二部”。龙泉分校还在此地创办了一所芳野小学,规模虽小,但解决了浙大教职工子弟和当地村民孩子的入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