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天津美术学院历史沿革

天津美术学院历史沿革

天津美术学院历史沿革

天津美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由我国近代教育家傅增湘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美术科的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堂初期设在天津河北三马路,后迁至天纬路,逐步发展为北洋女师范学校、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直至1928年成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此期间,学校逐步增加了美术专业,设立西画、国画、图案画教室,以适应艺术教育的需求。

学堂的历任校长包括傅增湘、吴鼎昌、张伯苓、冯荣绂和齐璧亭等,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1929年,学校改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图画副系独立,设有国画、西画等课程。1949年后,学院更名为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正式建立,学科设置不断扩充,成为当时全国科系完备的师范院校之一。

在50年代至60年代,学院经历多次变革,如迁址、合并与拆分,美术教育也随之发展。1980年,学院最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以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等多个专业为核心,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资料的建设,如孙其峰等教师的努力为学院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天津美术学院已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力量。

扩展资料

天津美术学院,前身为北洋女师范学堂,1906年6月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创办,是我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面向21世纪,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