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健个人简历
周行健,这位杰出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于1895年4月13日出生在中国江西省广丰县。他的教育历程始于1919年,当时他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工科顺利毕业,开启了他的人生新篇章。
早期的他投身于实践,1919年至1923年,他在上海大效机器厂担任机械绘图员,后晋升为模范工厂机械设计室主任,以及三星铁工厂的机械设计员。1923年至1924年,他远赴菲律宾,担任马尼拉菲律宾华侨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回国后,周行健继续深造,1924年至1926年在菲律宾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学习,获得了宝贵的学士学位。此后,他在学术领域逐步提升,1927年至1928年成为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讲师,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他担任过浙江常山常玉长途汽车公司经理兼工程师,以及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38年,他接手南昌江西汽车配件厂,任经理兼工程师,为国家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中国电力制钢厂担任工务主任和副总工程师,为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1946年至1948年,他又赴美国进修,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回国后,周行健在1950年至1986年间,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多个重要职务,如工学实验馆副馆长、冶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以及长沙分所所长、矿冶研究所所长等,同时他也是冶金工业部长沙矿冶研究院的院长和名誉院长。他的职业生涯覆盖了科研、教育和工业实践的多个领域。
遗憾的是,1986年,周行健先生离世,但他留下的丰富经验和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了中国科技史上。
扩展资料
周行健,冶金学家与冶金材料学家。他是中国开发电炉炼钢技术中率先进行特殊钢和合金铸铁研究者和生产者之一;与周仁等一起,倡导以铸代锻,首先在中国进行球墨铸铁研究成功;较早进行压力加工研究,并在上海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压力加工实验室;开拓了金属物理性质和摩擦与润滑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长期致力于科研组织领导工作,恢复、发展和创建了三个大型冶金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