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生物陶瓷材料生物陶瓷发展概况

生物陶瓷材料生物陶瓷发展概况

生物陶瓷材料生物陶瓷发展概况

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1808年,陶齿首次用于镶牙,1871年,科学家们成功合成了羟基磷灰石。这一系列的突破为生物陶瓷材料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1894年,H.Dreeman报道了熟石膏作为骨替换材料的可能性。1926年,Bassett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揭示了骨和牙的矿物质与羟基磷灰石的相似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1928年,Leriche和Policard开始研究和应用磷酸钙作为骨替换材料,而1930年,Naray-Szabo和Mehmel确定了氟磷灰石的结构,进一步推动了生物陶瓷材料的发展。1963年,Smith报告了一种陶瓷骨替代材料的进展,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直到1971年,羟基磷灰石才被成功研制并应用于临床。1974年,Hench在设计玻璃成分时,开创性地寻求一种可降解的玻璃,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生物陶瓷材料与生物医学的结合,也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生物陶瓷,并将其应用于临床。1974年,微晶玻璃用于人工关节的研究取得了进展,1977年,氧化铝陶瓷在临床上获得应用,而1979年,高纯氧化铝单晶的应用标志着生物陶瓷材料在中国的临床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后,新型生物陶瓷材料不断涌现,中国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市口腔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对生物陶瓷的研究深入进行。

生物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从人工骨、人工关节、人工齿根、骨充填材料、骨置换材料、骨结合材料,到人造心脏瓣膜、人工肌腱、人工血管、人工气管,甚至可应用于经皮引线,用于体内医学监测等。这一系列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生物陶瓷材料的应用场景,也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