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贡献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贡献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贡献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周易》经传、易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及世界化的研究。通过不懈努力,该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该中心致力于笃实为学、勤于科研,承担各类研究课题,包括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自1996年以来,中心共承担了17项研究课题,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占10项。经过10余年的研究,中心发表了110余篇论文,出版了31部学术专著,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中心获得各类国家奖励11项,包括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易学作为高度哲学性专门之学的背景下,中心人员致力于象数之学的研究,为澄清易学误见、揭示易学本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心培养了一支年轻化、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现有的8人专职研究队伍中,博士生导师占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其中,45岁以下教授4人。中心涌现了一大批青年专家,如林忠军、柳如易等。

1988年,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创办了《周易研究》学刊,成为大陆唯一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易学研究专刊。该刊强调双百方针、学术自由,提倡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交叉研究。该刊已发行到2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稳定在两万份左右,为弘扬易学、培养研究力量、把握研究导向、推动研究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该刊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现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

中心积极推动学术会议的举办,加强海内外学术界的联系,提高大陆易学研究水平。自1987年起,中心先后四次主办、一次协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中,1987年举办的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拉开了大陆易学研究高潮的序幕。1993年至1999年间,中心与台湾学术团体举办了四次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对两岸乃至国际学术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2000年,中心主办的百年易学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今后海内外易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与导向作用。

为了拓展学术空间,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接待来自日、韩、美、德、新加坡及台、港的访问学者近百人,同时,中心人员也前往上述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会议或访问。这些活动开阔了中心的学术视野,扩大了其影响,增进了与海内外学界朋友的友谊。

经过不懈努力,中心与本校哲学系合作,在1998年取得了中国哲学博士点,并于1999年开始正式招生,易学哲学作为第一专业方向。2000年,中心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在易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扩展资料

该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直属学校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中心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心的前身及中心自创立以来,其主任皆为著名易学专家、易学导师 刘大钧教授。本中心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所在地,会长也是刘大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