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舫具体介绍
沈国舫,这位来自浙江嘉善的杰出人才,中学时期便在享有盛誉的上海中学学习,凭借其聪颖好学,成绩斐然。1951年7月,他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苏,主攻造林专业。周总理亲自为他们饯行,开始了他在列宁格勒林学院的求学之旅。语言和环境的挑战并没有阻碍他,他通过每天超过13小时的学习,最终掌握了俄语并追上了课程进度。这种坚韧的精神使他深感作为一名中国学生的荣耀,并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沈国舫回国后,投身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积极进取,从助教晋升为讲师,再到教研组副主任,带领研究生。在编写全国通用教材《造林学》时,他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未曾放弃专业发展,继续钻研业务和外语,为绿化祖国贡献力量。
1979年至1986年间,沈国舫在造林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他还主持制定了技术政策,参与了重要林业项目和报告的起草。他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先后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国林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1986年起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推动了学校的师资建设和学科发展。
沈国舫在教育、科研和管理领域的贡献广泛而深远,他荣获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材奖和科技图书奖,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著作6部,成为林业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协等多机构的委员或顾问。他先后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和“全国劳动奖章”等荣誉,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沈国舫,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不断系统总结森林培育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的进展。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填补了许多空白。他在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绩,推动了全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力于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及林业发展战略等宏观研究,对林业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5月26日,沈国舫称三峡工程仅对局地气候略有影响,不会引发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