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蛲虫蛲虫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人蛲虫蛲虫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蛲虫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肠道寄生虫疾病,易在集体儿童环境中传播。病原体即为蛲虫,寄居于结肠和盲肠,尤其在夜间,虫体会爬出肛门,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处,导致瘙痒难忍。瘙痒时,若用手抓挠,指甲上的虫卵可通过口部途径造成自身感染,也可能通过污染的衣物或尘埃间接传播给他人。
诊断方面,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瘙痒,伴随夜惊、失眠、烦躁和夜间遗尿等症状。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常有与蛲虫病患者的接触史,如亲密接触或共用生活用品等。
实验室检查:在患者入睡后2至3小时,肛门周围可发现白色线状虫体。用市售透明胶纸粘取肛周皮肤,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虫卵。
治疗上,常用药物有甲苯达唑(安乐士)和阿苯达唑(肠虫清):
甲苯达唑:成人推荐剂量为100-200mg,儿童为100mg,一次服用。副作用轻微,适用于广泛治疗。
阿苯达唑:成人400mg,儿童100-200mg,一次顿服。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和腹泻,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预防方面,关键在于卫生措施的落实:
保持肛门周围清洁,瘙痒时可用雄黄百部膏或2%白降汞软膏进行局部止痒。
对幼托机构中感染率超过50%的情况,应进行集体治疗,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饭前便后务必洗手,避免吸吮手指,减少再次感染和自我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