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天津的富商有哪些
早年天津的豪门巨富有“八大家”之称,至于这“八家”究竟是哪八家,随着年代的推移,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但从这些升沉嬗变,也可以反映出天津近代社会经济演变的历史面貌。
从清初特别是所谓康乾盛世以来,以盐务起家的富户,在社会上的声势日益显赫。如盐商张霖,发家后在北京和天津都建造了豪华的宅邸和园林。盐商安麓村以积聚的大量财富,收买了许多珍贵的书画,成为大收藏家,并著有《墨缘汇观》。盐商查日乾,在天津城西北建造了著名园林水西庄,乾隆皇帝南巡过津时,曾数次到水西庄饮宴,由此可见盐商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乾隆、嘉庆年间,在天津已经知名的大家族,还有承办盐务的“东门里权家”、“南斜街高家”、“只家胡同董家”,从事海运业的“海下高家”、“东门外韩家”,粮商兼大地主的“杨柳青镇石家”,等等。富户豪门在社会上竭力扩大自己的影响,于是便逐渐形成“十大家”、“八大家”的说法,并在群众中传播开来。
早期
从咸丰初年开始,流传着一个有关八大家的口诀: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口诀的流行,说明他们这些家族在当时已成为社会上公认的八大家了。在各大家族姓氏之前,群众习惯地冠以堂名字号或居住地点,也就是: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石元士)、土城刘家(刘恩鸿、刘恩林)、正兴德穆家(穆云汉、穆恒春、穆云鹄、穆云锦、穆芝房)、振德黄家、长源杨家(杨春农、杨少农)、益照临张家(张锦文)。
同时,新的豪富又不断形成,崛起的家族取代了衰落的家族,进入八大家之列,但相沿下来的八大家称谓却仍维持未变。其中明确地去掉哪些家,递补哪些家,说法各异。关于补进的家族,社会比较公认的有:李善人家(李赞臣、李春城)、益德王家(王益孙)、乡祠卞家、高台阶华家(华世奎)。
⒉中期
“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窑胡同李善人。” 到了同治、光绪以后,新的豪富又不断形成,崛起的家族取代了衰落的家族,进入八大家之列,但相沿下来的八大家称谓却仍维持未变。其中明确地去掉哪些家,递补哪些家,说法各异。关于补进的家族,社会比较公认的有:李善人家(李赞臣、李春城)、益德王家(王益孙)、乡祠卞家(卞瑛、卞树榕、卞俶成
)、高台阶华家(华世奎)。
这里一共提出了卞、韩、穆、黄、王、张、杨、华、李九家。新增的四家,卞家是靠进口纱布起家(后来转为药业,接着涉足金融界),王家是以开钱庄起家,李家虽是盐商,但后来主要也是开钱庄、商号和在开滦、启新等大企业投资并广置房地产,扩大了家业。大盐商华家也还经营了油坊、茶叶庄。这都说明天津这时已成为通商口岸兼工商业城市,商业、金融业有了急剧发展。
⒊晚期
到二、三十年代,天津的纱布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绸布纱商号赚了大钱,都又投资开办了许多家钱庄、工厂和其他商号,在天津又出现了新的豪富,形成了“新八大家”。他们是金、潘、孙、胡、卞、范、乔、纪八家。即瑞兴益棉纱庄(金桂山、潘耀庭),元隆绸布店(孙烺轩、胡树屏),隆顺棉纱庄(卞润吾),同益兴棉纱庄(范竹齐)、敦庆隆绸布店(纪慰瞻、乔泽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