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灞桥是哪座桥
西安事变的灞桥是西安市城东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灞桥的修建从古至今。
灞桥简介
1、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隋唐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03年),位于早期灞桥下游300米处,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
2、1994年,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灞桥遗址。遗址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构成桥基。
3、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节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明、清灞桥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名飏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
5、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