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怎么教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数学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
因此,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