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饣的偏旁读什么

饣的偏旁读什么

饣的偏旁读什么

拼音:shí

简体部首:饣

五笔:QNB

总笔画:3

笔顺:

点,横撇/横钩,竖提

解释:

同“食”。用作偏旁。

饣[飠]同\"食\"。用作偏旁。很多简体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饣\"旁这种形式,所以带\"飠\"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饣\"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

食(拼音:shí,sì,yì)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下部像盛满食物的器皿,上部像盖。一说上部像口,会张口就食之意。食的本义有动、名两用,作动词指进食,吃,作名词义是食物,主要指饭食、粮食。由吃义引申为享受,又由比喻而引申为日食、月食,并进一步引申为亏损。以上诸义都读shí。由使动义引申为对人的供养和对动物的饲养,这要读sì,后来也写作\"饲\"。\"食\"字在古人名字上还保留旧读yì,如汉人郦食其(Lì Yìjī)。

食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85 ,用作左旁的\"食(飠)\"简化为\"饣\"。用\"食\"作意符的字大都和食物、饮食有关,如:饭、饱、餐、飨等。

文字源流

会意字。甲骨文作图1-4,下部像一个盛有物品的食器;上面的部件成\"A\"字形,有两说,第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个张大的嘴,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器皿上的一个盖子。据前者,甲骨文整个字表示吃东西。金文(图5、6)的形体结构来自甲骨文,上下部件基本一致,只是少了食器左右的两点。小篆(图10)的形体承袭金文,对笔画进行了规范,食器底部构件变为\"匕\"。隶书(图9-13)的\"食\"字基本丧失了原来的形象性特征,食器的样子已经消失,而写作\"良\"。在秦汉隶变中,\"食\"字内的\"皀\"形上部作\"曰\",也习见省去内横而作\"口\"的写法,但东汉就难得见到这种省写了。\"食\"字楷书旧字形在\"人\"形下是横,末笔是捺;现代规范字形在\"人\"形下是点,末笔是长点。

\"食\"的本义从上述分析来看,应该是表示\"吃\"。《诗经》中就有记载,《魏风•硕鼠》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食\"即吃的意思。\"吃\"这个动作所涉及的东西,称之为\"饭食、食物\",而作为\"食物\"这个概念,是意义泛化的结果,凡是可以吃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食物\",在古人则称为\"食\",例如《尚书•益稷》中所记载的:\"奏庶艰食鲜食。\"艰食指谷类,鲜食指肉类(刚杀的鸟兽)。整句话是说提供各种食物。由使动义引申为对人的供养和对动物的饲养,这要读sì,后来写作\"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