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的炒炭是什么
炒炭是将已经挑选或切割的药材,放入炒制器具中,用旺火或中火加热,直至药材表面呈现焦黑色,内部则为焦黑色或焦褐色。这一过程要求保留药材的活性。所谓的“存性”指的是药材在炒炭过程中只能部分炭化,不能完全灰化,未炭化的部分应保持药材原有的气味。例如,炒炭后的槐花、菊花、侧柏叶和荆芥等,仍能清晰辨别其原形。(一)炒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药材的止血效果,或者产生止血作用。炒炭后,药材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20种单味药材和复方药材的炭化品及其生品中强致癌物质苯并(a)芘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有6种药材炒炭后含量有所上升,仅占30%,而降低的有14种,占70%。这提示炭化及生品的处理需恰当,以防致癌风险。另外,对20种中药炒炭前后的研究发现,多数中药炒炭后微量元素含量下降,而鞣质含量上升。然而,止血药材的物质基础是由多种成分组成,不能仅依赖于某一成分的含量。例如,有的药材炒炭后鞣质虽有下降,但其他离子含量却增加;有的药材钙离子降低,而鞣质含量则显著上升。(二)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应适当控制火力,坚实质地的药材宜用旺火,而疏松的片、花、花粉、叶、全草类药材可用中火,具体应根据药材特性灵活调整。(2)在炒炭过程中,药材在达到一定温度时,容易产生火星,尤其是质地疏松的药材,需适量喷水熄灭,以防燃烧。熄火后,必须将药材摊开晾凉,并确保无余热后再进行储存,以避免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