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
一、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
《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
《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