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古时相牛相马术都有什么记载

古时相牛相马术都有什么记载

古时相牛相马术都有什么记载

代荥阳褚氏分别是相猪和相牛的名手。相牛和相禽也有专门著作。后来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发现的《相狗经》竹简残片,也说明了当时相畜技术的发展和对家畜选种的重视。

魏晋时期,相马术、相牛术有显著发展。通过马体外形与内部器官的关系,来鉴别马匹。相马之人普遍认为,马匹的优劣和内部器官有密切关系,而内部器官的状况又可以从马体的外形中得到反映,因而提出了一个由表及里的“相马五藏法”。

“相马五藏法”注意到体表外貌与内部器官之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并由此来推断马的特性及其能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家畜外形鉴定技术已趋向成熟。

关于牛的品种鉴定,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有所论述。相牛有详细的标准是:良好的牛,头部肉不应过多,臀部要宽广,尾不要长到拖地。尾巴上毛少骨多的,有力。膝上的缚肉要硬实。角要细,横生、竖生都不要太大。身躯应紧凑。形状要像“卷”的一样。

相猪的标准是:好母猪应是嘴巴短面部无软毛的。可见相牛、相猪的经验也积累得比较丰富。

《齐民要术》还阐述了对马的外形鉴定,先是淘汰严重失格和外形不良者,再相其余。实际进行相马时,不仅要有整体观念,而且马体各个部位要有明确的要求。

即“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这5句话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良马的标准形象。

隋唐时期的相畜理论和相畜技术都有了重要发展。唐代的相马术,在历代相马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更有显著进步。李石著的《司牧安骥集》认为,相马的要领是掌握相眼的技术,若系“龙头突目”,则属好相,一定是良骥。

《司牧安骥集?相良马论》认为,马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外联系,具有统一的整体观。《司牧安骥集》还指出:看本马的同时,还要了解该马上代的情况如何,把外形鉴定和遗传结合起来。

唐代相马学的进步,还表现在对一些迷信的说法开始采取批评的态度。如《司牧安骥集?旋毛论》认为,马的旋毛,本不足奇,根据旋毛的位置、方向判断凶吉,显然是迷信的说法。

《旋毛论》在1000多年前就能对这种谬论给予严正的批判,并指出相马“当以形骨为先”,其科学精神是了不起的。

唐代以后,五代十国,直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我国的相马理论和实践,基本上不超出宁戚《相牛经》、伯乐《相马经》、《齐民要术》、《司牧安骥集》有关篇章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