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偻承稠文言文
1. 古文翻译:佝偻承蜩:
【原文】
(选自《庄子·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gōu lóu)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ó,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 zhū,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jué,失去知觉)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注释】
1.佝偻:脊背向前弯曲。“佝偻者”即驼背的人。
2·承:(用长竿)取物。
3· 蜩:蝉
4.出:经过,取道
5. 锱铢: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里比喻极少的数量或极小的可能。
6.厥:通“橛”,断掉的树木。
7.株枸:断残的树桩
8.凝:精力专注或注意力集中
9吾;我
10:邪(yé):疑问语,“吗”“呢”
11:执:举
2. 《痀偻承蜩》的古文和译文:
《痀偻承蜩》 作 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3038庄子 朝代:战国时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释 1、痀偻:脊背向前弯曲。
“佝偻者”即驼背的人。 2、承:(用长竿)取物。
3、蜩:蝉 4、出:经过,取道 5、道:方法 6.、锱铢: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里比喻极少的数量或极小的可能。
7、厥:通“橛”,断掉的树木。 8、株枸:断残的树桩 9、凝:精力专注或注意力集中 10、邪(yé):疑问语,“吗”“呢” 11、执:举 译文: 内 容:孔子去楚国游历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的技艺真是巧妙啊!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弹丸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弹丸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 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怎么会不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它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扩展资料: 典故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讲述了孔子去楚国游历,走进森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蝎子。
他的粘腻外观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孔子受益匪浅。它是所有事物的隐喻,只要你专注于所有事情,消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努力工作,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即使天生的条件不够,你也一定会有所成就。
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也不例外。 本篇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脱离自然法则而认识的知识,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并无区别,极力否定离开自然本源而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现实面前的处世态度,缔造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客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处事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政治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痀偻承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外篇·达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仲尼适楚。
3. 痀偻承蜩 六年级上文言文点击答案: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财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编辑本段翻译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技艺真是精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种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回去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编辑本段感想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的。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读音tiao二声,蝉),犹掇(读音duo一声,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读音zi、zhu一声,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读音jue二声,失去知觉)株拘;吾执臂也,若 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座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粘知了,就象拣知了一样。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用两个(有粘性的)弹丸粘(知了)不掉,那样失手掉的知了很 少;用三个弹丸粘(知了)不掉,那样失手掉的知了有十分之一;用五个弹丸粘(知了)不掉,那就象拣一样了。 (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象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象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容有万物, (此时)而(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能用世上万物来换蝉翼,(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4. 佝偻承蜩的原文及注释: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gōu lóu)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ō,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 zhū,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jué,失去知觉)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1.痀偻:脊背向前弯曲。“佝偻者”即驼背的人。
2·承:(用长竿)取物。
3· 蜩:蝉
4.出:经过,取道
5.道:方法
5. 锱铢: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里比喻极少的数量或极小的可能。
6.厥:通“橛”,断掉的树木。
7.株枸:断残的树桩
8.凝:精力专注或注意力集中
9吾;我
10:邪(yé):疑问语,“吗”“呢”
11:执:举
12.适:到。。。。。去
13 顾:回头
14 掇:拾取
15 易:改变
5. 古文:痀偻承蜩: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技艺真是精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种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一动不动,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回去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吧!”。
6.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7. 佝偻者承蜩阅读答案:
佝偻者承蜩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读 音 chū shén rù huà 释 义 神:神妙.化:化境.1、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出 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文艺或技艺高超. 辨 析 “出神入化”和“炉火纯青”.两者都指达到很高的境界,但适用范围不同.出神入化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炉火纯青也可以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示 例 1、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秦牧《虾趣》) 2、这支曲子演奏得出神入化,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3、诸葛亮的兵法用的真是出神入化 近义词 炉火纯青 反义词 平淡无奇 灯 谜 纸船明烛照天烧 故 事 张君瑞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强人孙飞虎来围攻普救寺抢莺莺为妻.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给退贼有功之人.张君瑞请故人杜确解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备酒致谢,叫红娘请张君瑞.(金圣叹评论王实甫描写张君瑞的心情是出神入化之笔)。
8. 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痀偻承蜩》的阅读答案:
一
适:到。,于:走。,分:分散。,凝:凝聚。累:迭起。,以:用。,易:容易。
二
1.你技艺真是精巧啊!有门道吗?
2.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
3.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种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4.B
三
1.A
2.排比句: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比喻句:吾处身也,若厥株拘
反问句: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四
庄,周,战国,道,《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