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
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学生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至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生产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复印机”,或是能描摹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 “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得到一个文凭。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学生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物件,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留声机,所办之培训班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时代需要的人才。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们。“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功利实用的,比如市场上有一头牛、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是否能为他赚钱;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牛的筋骨是否强壮,能不能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的牛排,新鲜的牛肉,这些都是实用功利的态度。而艺术家,具有艺术感觉艺术气质的人,却可超脱那些现实功利的目的,完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牛的毛皮是多么光滑油亮,色泽是那么美,牛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整个造型是多么伟岸,那是力量的象征。牛虽默默无言,却有一种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引起了审美者内心的愉悦和情感的颠动,这就是审美态度。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态度而没有审美态度,就不免庸俗,单调而且痛苦。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其实,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的目的,现实的态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这种心态,千万不要用功利的色彩来污染了那纯净的心灵世界。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花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浪漫超脱”还表现为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进入角色,进入一种境界。一是靠幻想,做白日梦,进入自己幻想的世界。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幻世界,儿童尤其爱幻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去幻想,去想象,为他们营造一个幻想的氛围。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的语言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身在教室,神游四方,上天入地、自由翱翔。
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入,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人。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现代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 ,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
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