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滁州学院的办学条件

滁州学院的办学条件

滁州学院的办学条件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4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46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61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79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37项。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 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校徽 滁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以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以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以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以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以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采用郭沫若的字体“滁州学院”作为校名,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以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校训 修德求是博学笃行

“修德”,即做人之本,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

“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

“笃行”,即强调重视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党委书记:庆承松

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

党委副书记:倪阳

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曦、郑朝贵、吴开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永富 滁州师范学校时期校长 杨汉章 兼,1950-1951年在任 沈长缨 1951-1953年在任 辛艰 1953-1956年在任 马孝伯 1956-1957年在任 耿基 1957-1968年在任 熊盛发 革委会主任,1968-1969年在任 张鸣洲 1969-1977年在任 张有理 1977-1979 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时期教学点领导小组组长 孙秀山 兼,1978年在任 党委第一书记 马爱民 兼,1979-1980年在任 党委书记 赵璧如 1978-1979年在任 马孝伯 1979-1980年在任 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时期党委第一书记 张曙东 兼,1980-1984年在任 校长 马孝伯 1980-1984年在任 党委书记 马孝伯 1980-1984年在任 孙秀山 代校长,1984-1988年在任 孙秀山 1984-1993年在任 宁永禄 1988-1993年在任 孙谦 1993-1997年在任 甘霖 1993-1998年在任 凌炳余 2000-2004年在任 邱克 2000-2004年在任 滁州学院时期滁州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陈贤忠 兼,2004年6-12月在任 党委书记 余在岁 2005-2012年在任 校长 邱克 2005-2010年在任 庆承松 2012-至今在任 许志才 2010-至今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