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工程专业却被称为天坑,为什么这么说
“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命科学是 21 世纪最活跃的学科”“生命科学的黎明就在前方”这种话,起初是陈章良、施一公等知名的海归学者讲的,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后来变成了听从此类号召学了生物的人们的讽刺与自嘲:生物学子的待遇极其惨淡,与学习时的付出不相符。一些高中生以为生物“简单、好学”,是因为他们接触得太浅,尤其是中学教材本身太浅。如果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地继续往生物博士上走,事情就要起变化了。一些高中生以为“生物没数理基础也可以学”,是因为他们还没学到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轮番上阵却找不出任何规律的地方。21世纪确实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各类药物研发,各种生命健康的快速发展,再到脑机接口、人造器官都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才刚刚起步。
但是也正因为它刚刚起步,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是数不胜数,留下的“巨坑”也需要时间、精力和科学家去填补,所以发展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说是“天坑”也不足为奇。具体的不妨来看看我们这个视频,希望能对你理解生物,或者在犹豫是否选择生物学专业,有所启发!
很多工作都已经自动化了
之前有几位北大做化学生物学的教授来UCSD开会,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是,生物的确在21世纪发展得很好;但是,就是因为发展得太好,很多工作都已经自动化了,不再那么需要人工——比如PCR拿机器做就行。这样一来,科研工作如火如荼;之后的业界却不那么缺人——因为自动化程度太高了。我突然想到,自己本科时还对过柱子不满,觉得这玩意儿费时费力最好能完全自动化。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太年轻了。正是因为过柱子没法完全自动化,才导致化学专业不是那么难找工作了。科研前景和绝大部分人的工作没有半毛钱关系
电池,芯片,摄影,很多瓶颈都在材料,材料也往往很好发文章。但这些行业的工作大部分不是给材料的。比如电源工程师,影像工程师,ic设计,这些工程师都有比较好的前景,但和材料没关系。究其原因,工业界一大批人干的是成熟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成熟技术的落地成熟化,至于行业尖端的东西是交给一小批人和高校研究所去干的。一个学科他可能很重要,但这从来和他适不适合在工业界找工作没半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