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瑞璇的生平简介:
倪瑞璇,存年仅三十。临终,自焚其生平所作之诗、古文时艺。既殁,良人徐起泰复于旧书箧中捡得亡人残稿。惜蠹半,乃亟录之,辑曰《箧存诗稿》。今人同邑池正卿校注其诗集,共集倪诗258首。 瑞璇30岁时一病不起.临终前把一生所写的诗集和著作付之-炬。徐起泰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箱笼内尚存诗稿200余首,有的已被虫蛀过半,遂整理装订成册,名之《箧存诗稿》。
宣宗道光庚寅十年(1830年)有刊本《箧存诗稿》,宜兴曹嘉募梓,存诗二百三十二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宿迁县文献委员会据倪氏后世侄孙倪培藏稿编印《箧存诗集》。一九八二年元月(农历辛酉年底)县志编修委员会手抄油印是集,此本即世之所谓宿迁抄本存诗一百又十一首者是也。
道光刊本与宿迁抄本合一,相同者不重计,则共存倪诗二百五十八首。池正卿之《箧存诗稿并注》仍依道光刊本三卷排其序,另将宿迁抄本不同篇什者列诸第四卷。二书之序跋,列诸书末以为附文 校注者题记
倪瑞璇,字玉英,清宿迁女史,生于圣祖康熙壬午四十一年(1702年),世宗雍正辛亥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731年8月23日)以卒,存年仅三十。临终,自焚其生平所作之诗、古文时艺。殁后,良人徐起泰复得其残稿于箧。时蠹半,乃亟录之,辑曰《箧存诗稿》。
《清诗别裁集》、《徐州诗征》诸书皆有选录其诗。
民国廿三年(1934年),宿迁县文献委员会成立,闻倪氏后世侄孙名培者尚有藏稿,乃索其稿以付印行。书成,盖因其散佚不全,时人未敢以原目自居,乃易名曰《箧存诗集》。
顾清季以降,中国外寇内乱百年有余,非有一日止也。幸其书尚有流传焉。逮及前事近五十年后,辛酉腊月(1982年1月),宿迁县志委员会同仁叶君访得民国印本一册,立呈志委。时志委新组,急欲效往事而玉成新雅,因当即翻印是集,装订成本。彼时所谓之翻印,即手刻于腊板,复油印之。此本即世之所谓宿迁抄本存诗一百一十一首者也。市作协、社科联陈法玉副主席有藏是集一册,珍之近三十年,昨秋予幸于陈主席处索得复印件一本。
向往以来,世人多奉此一百一十一首乃倪氏诗所存仅是也。而予早前即闻清人有刻本,恨未能知其详。偶检近人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见其记昆山徐氏传是楼有存。予循此线,溯往思寻,不意竟购得清人刻本复制件。其原件即宣宗道光庚寅十年(1830年)刊本《箧存诗稿》,此本存诗二百三十二首,募梓者宜兴曹嘉也。嘉发起泰辑稿于其玄孙商英家旧书椟中,乃略作排纂,成三卷刊行。
宜兴刊本与宿迁抄本合一,同篇不累计,共存倪氏诗二百五十八首,并附起泰及倪氏舅父樊正锡诗各一首。本书即此二本之校注。予仍依宜兴刊本三卷排其序,另将宿迁抄本不同者列诸第四卷。两本皆存者,予标按字“二本皆存”。原书之序跋等文目,予亦悉录于本书为附文,以全其貌。
夫吾国古字冗多,书体繁杂,千年未能整饬一律。一简字出,始可谓真真之书同文行矣,故凡原书之繁、异体字,予率以简字相参整齐,俾之谨遵今制也。至于多古化今一,偶有歧义,然无干大体,亦不施例外。体统予注,旨在播先芬之志,其务以简洁为要,故力环原诗所涉,不越其述之外而信马恣驰。不然,则喧宾而夺其主也,吾慎不取焉。再至惩穿凿之能事,予更戒之。幌古人之名而自代之,动辄曰古人之真意,世可少乎?惟以其能盗人之号,而竟能奸人之志耶?先芬生三百年前,仆生今世,越三百载之遥而窥其未文之心,何有其术也?予唯以文知心,不能逾其文而妄度其心。此外,地理山河名号,止曰“此为河或山,大致于今某地”。某物,如花鸟虫鱼器皿,仅曰“此某属或某属之一种”。以吾不能通也。读者欲闻其详,请查名物词典。
予钝不才,力不能及之而心向往之,苟有不实,唯读者谅之。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甲午四月时距前清雍正辛亥七月诗人卒二百又八十四年同邑后学池正卿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