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内卷化”走红后,这些人被称为“卷王”

“内卷化”走红后,这些人被称为“卷王”

“内卷化”走红后,这些人被称为“卷王”

内卷现象在社会中如火如荼,引申出的“卷王”标签揭示了个体与环境的微妙互动

“内卷”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尼生态变迁的过程》,他用这个词描绘了一种社会模式在达到特定阶段后陷入停滞,无法转型至更高层次的现象。在爪哇的水稻农业研究中,它揭示了殖民与后殖民时代农业生产长期停滞,重复劳动但效率不升的尴尬局面。

中文世界引入“内卷”这一术语,功不可没的是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他指出,文化模式达到极限后,无法稳定或进化,反而在内部变得更为复杂,这种无谓的内部竞争开始显现。2020年,随着高校学生因高强度学习行为在网络上走红,他们被戏称为“卷王”,“内卷”一词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它描绘了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个生动的地铁比方揭示了内卷的本质:为了在拥挤的环境中找到舒适位置,人们不得不反向乘坐,但这反而导致所有人付出更多努力,资源分配并未改善。就像复旦学霸的图书馆打卡记录,看似勤奋,实则陷入无休止的量变,而非质变提升。在《三十而已》中,优质幼儿园的争夺战,更是内卷的缩影,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付出巨大代价。

在职场中,内卷同样存在。原本可以按时完成的工作,因“自愿”加班的风气,变成了大家共同的负担,导致工作效率的牺牲。这正是内卷化的表现——不断重复,没有创新,仅追求表面的“勤奋”。然而,真正的进步并非单纯依赖竞争,而是在创新和自我提升中寻求突破。

内卷并非全然负面,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关键在于平衡和效率。每日的自我审视,是我们是否在向更好前进的衡量标准。生而平凡,无需焦虑,但若陷入无尽的疲惫追逐,才是我们应警惕的。在“卷”的洪流中,我们更需思考如何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而非简单地陷入内卷的漩涡。

图片说明:一幅生活中的内卷画面,形象地展示了这个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