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戏出现在哪个朝代
歌舞戏出现在南北朝末。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
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对后世来说,歌舞戏是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的先声,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基石,在戏曲史和音乐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1、角色或1人,或2人,或3人,已见后世“二小戏”、“三小戏”之雏形。
2、《大面》、《踏摇娘》产生和流传的地点,有助于探讨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
3、从北齐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衍变,并非一格。
4、情节均具有矛盾性,或庄,或喜,或悲,已见后世戏曲各种类型之端绪。
5、“戏”的概念开始确立,已由戏耍或技艺表演之泛指,过渡到近于后世戏曲之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