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贾廷聚的相关信息

贾廷聚的相关信息

贾廷聚的相关信息

1962年,贾廷聚拜师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

那一年,唐喜成38岁。他以祥符调为基础,融沙河调、豫西调等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二本腔”发声艺术,音域宽广,声音洪亮,控制自如,高低音衔接自然。

唐喜成出生于尉氏县一个贫苦人家。最初以洪亮的“娃娃腔”开始演“旦角”。17岁时,嗓子却哑了。他不得已另辟蹊径,刻苦练就“二本腔”,即假声。1956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他荣获演员一等奖,声名大振。

那一年,贾廷聚25岁。他的嗓子忽然坏了,演艺生涯陷入困境。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贾廷聚,10岁学戏,14岁就开始挑大梁,被誉为“小红脸”。 22岁就当上了浚县豫剧团团长。后调入省豫剧二团,遇到唐喜成。

唐喜成感动于贾廷聚的刻苦执着,爱惜这个身形高大的年轻人。他指导贾廷聚发声,注意声音的宽度、厚度和力度。此后,贾廷聚系统地学习了唐派的代表剧目《三哭殿》、《辕门斩子》和《南阳关》。二人还多次同台扮演清官严天民,师徒合作,相映生辉,成为剧坛一段佳话。 此后40多年,贾廷聚牢记师傅教诲,坚守唐派艺术的同时,从唱腔到表演,从丰富剧目到拓宽戏路,使唐派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不仅能演古装戏,而且能演现代戏,在《红灯记》、《李双双》等戏中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孙喜旺等舞台艺术形象。他主演的《岳飞》曾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纪录片,《寇准背靴》等剧目先后被中国唱片社等单位录制为唱片。1996年,他率省豫剧一团演出的《大明惊雷》获河南省第六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退休后的贾廷聚没有一刻闲着。71岁的他每天坚持喊嗓练身段。他的卧室里,摆放着大刀和皂靴。如今,他已经收了46名亲传弟子,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在市地剧团当团长,有的办起了个人演出团体。这些学生很多已经有了再传弟子。唐派艺术蓬蓬勃勃传到第四代。 当选非遗传承人后,贾廷聚觉得更有劲儿了,“国家对豫剧艺术这么重视,让我信心十足。我每天都在家里练‘踢靴功’,准备再演20年。”

2008年,他打算写一本书,理论总结唐派声腔艺术,详细介绍唐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正在改编《寇准背靴》,吸纳曲剧、河北梆子等声腔艺术,更名《访帅出征》。目前,剧本已经改好正排演。他还想把优秀的唐派弟子召集起来,在省会展演,向戏迷汇报唐派艺术的传承情况。他说:“只要观众喜欢唐派艺术,我们就坚持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