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一本、二本、三本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一本、二本、三本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一本、二本、三本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就目前的社会应聘现实中,一本、二本、三本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通常,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非常重视,对于个人能力表现,除了面试和通过综合考核外,学历作为硬件,通常是不可质疑的(假学历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识别,因此假学历别想蒙混过关),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学历高的应聘者肯定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首先,先了解一下关于一本、二本、三本的定义: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录取批次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一批、“专科二批”等招生批次。

我国大学本科采用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985、211重点本科高校和普通123本高校。其中一本、二本、三本高校都是同等学历和文凭的本科高校,重点本科与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高校两者也只是侧重不同,并无本质差别,前者重研究后者重应用。

即使是三本,和一、二本在本质上均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系列,学制都为四年,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相同的,只表明是本科,毕业生都将获得国家、国际、社会上都承认的学历证书。

至于办学性质,一本是公办的,二本大多数也是公办的,有极少数也属于民办;三本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本科院校”等,是公办民助范畴。

大学这种分为一本、二本、三本,是本世纪初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而出现的。把本科高校在高考时分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录取,由于学校在高考录取时被分在不同批次,使得社会普遍关注一本批次院校,这样相对来说,优秀学生就把眼光对准一本大学,特别是985、211重点本科高校。

以上一本、二本、三本不同区别的现实,造成两个最重要的差别:

一、学生资源的倾斜。

由于长期形成的共识,越优秀的学生越选择一流的大学,这样无形之中也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学生资源,其毕业生相对而言也更加优秀。

二、学校资源的倾斜。

由于不同的类别,一本、二本、三本高校,特别是高大上的大学,其得到的师资、经费、科研课题和财政拨款都不在一个等级,这样也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不同的条件,进一步分化毕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基于以上的不公平,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批次。因此截至2016年,已有上海、天津、河北、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广西、湖北、江西、辽宁、广东、内蒙、重庆、贵州等15个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上海市率先将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并,成为一个本科批次。北京、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于2017年取消三本,浙江、海南、山东省于2017年不再划分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江西、湖南将于2018年取消全部批次,本科招生不再划分高考录取批次。

但是在没有改革到完全可以不考虑学历之前,暂时各个用人单位还是很重视学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把一本、二本作为评价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指标。

纵观当前招聘现实,招聘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学历,虽然学历没有明确一本、二本、三本高校,但是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中,本身通常会预设学历门槛或者给予学历比较,而且在预定的待遇也不一样,因此,同样的工作,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升职也会优先考虑学历高的员工。

当然,这个也仅仅是初次招聘的情况,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是以学历来决定的,有时候用人单位更重视资历和专业对口,譬如一个熟练的技术员,对于单位基层工作的需求,并不是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代替的。

另外,高学历并不代表铁饭碗,即使在招聘中取得优势,但是通过实习期考察或者通过一段时间锻炼,如果不胜任或者个人品德和素质上的缺陷,其也有可能降级使用甚至被辞退。反之,一个普通三本毕业生,如果个人能力强,有良好素质,通过努力工作,被单位认可,得到提拔和晋升,还是大有人在。

一句话,没有能力是万万不能的,学历仅仅代表一个人的部分能力,但是不是全部,但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持久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