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5月7日-孟子5.5一本与二本

5月7日-孟子5.5一本与二本

5月7日-孟子5.5一本与二本

5.5【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bì)①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②,此言何谓也?之③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fú)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④。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ruì)姑嘬(zuō)之⑤。其颡(sǎng)有泚(cǐ),睨(nì)而不视⑥。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léi sì)⑦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wǔ )然为间(jiàn )⑧曰:“命之⑨矣。”

【译文】墨家学者夷之,经由(墨子弟子)徐辟的介绍求见孟子。孟子说:“我自是愿意接见,不过现在有病在身,等病好了,我会去看他,夷子不必来了。”过了几天,夷之又来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说话不直率,就无法揭示正道;我这就直说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学者,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原则。夷子想用它来改变天下人,难道认为不实行薄葬就不可贵呢?然而夷子却厚葬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用他自己所轻视的方式去对待父母了。”徐子把这番话转告夷子。

|夷子说:“按照儒家的说法,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人的爱不分差别等级,不过施行要由对待父母开始。”徐子把这番话转达给孟子。

孟子说:“夷子真的以为人们爱自己的侄子就像爱邻居的婴儿一样吗?他只是抓住了一点。婴儿在地上爬行,快要摔进井里了,这不是婴儿的罪过,所以大家都想救他,好像是爱无差等。再说,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自己的父母),而夷子的主张(爱无差等),是因为他认为有两个本源。大概上古曾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去,丢在山沟里。过了几天经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也在上面吸吮。那人脑门上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这些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于是他就回家拿了锄头土筐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埋葬他们过世的父母,就必定有道理了。”徐子把这番话转告夷子。夷子怅惘了一会儿,说:“我领教了。”

【注】①墨者,指墨翟的门徒。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尚同”等,提倡“节用”“节葬”,反对“厚葬”。夷之:姓夷名之。徐辟:孟子弟子。

②直:指说话直率。

③若保赤子:语见《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赤子: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大学》亦引此语,作“如保赤子”,此为儒家对待百姓的基本立场。

④蝇蚋(ruì)姑嘬(zuō)之,蚋(ruì):蚊类害虫。姑嘬(zuō):用嘴吸吮。姑:通“盬(gǔ)”。吸饮。

⑤之,夷之自称。

⑥其颡有泚,睨而不视。颡,额头。泚,冒汗。睨,斜视。

⑦蔂梩(léi sì),蔂,藤制的筐。梩,古同“耜”,古代锹、臿一类的农具。

⑧为间,有间,一会儿。为通有。

⑨命之,命。教导,之,夷之自称。

【解读】1、正如孟子所说,我们对待人都会有厚薄亲疏之分,这是人自私的一种表现,但也是人正常的一种人性。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承认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一个人要先对自己最亲近之人好,让亲近之人幸福,这说明这个人有孝心、仁心,他才会对周围的人有同情心、有爱心。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对自己的孩子都不好,那怎么会真心实意地对别人好呢?

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人的本质,本质好了,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对待亲人的好虽是自私一面的体现,但也是善良本质的体现。

就像樊老师提到的“差序格局”,只关系的亲疏远近,个体的行动差序圈层中展开,呈现出自我主义的风貌。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种格局。

最常见地例子就是婚后对待双方父母的事情上。即使再孝顺的人,对待彼此的父母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差别。尤其是千年之间不变的话题“婆媳关系”。即使女方喊一句“妈”,但也不会像自己妈妈一样的对待。婆婆也不会像对待亲闺女一样对待儿媳。举个最简单的场景:女儿可以和妈妈撒娇、抱怨、甚至对妈妈发泄情绪,但真的能和婆婆这样吗?妈妈能无怨无悔地伺候女儿,甚至会骂女儿,但婆婆能这么对待儿媳吗?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这就能看出来厚薄亲疏的分别。真正好的“婆媳关系”就是双方都要把握好尺度。

2、就像樊老师最后总结的:没有厚薄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法定规矩,不定规矩这个社会就没有法制,进而导致社会没发管理。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国家以父母失信或者违法犯法会牵连子女,来约束人们不要触犯法律、不要失信。这就明显体现了樊老师总结的这句话。

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动物都知道疼爱子女,孝敬父母,更何况是人。如果做不到这点,也就连动物都不如了。也正因为有对子女的感情、怕影响子女,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在做坏事之前,要考虑一下,也许一个犹豫就能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

若按墨家或者佛家这么做,那这样的限制,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对待周围人的方面,都是有厚薄亲疏的,都是有自私一面的。这也是因循着人性而发展的。很多时候,刻意的改变并不见得真的能够改变。可能就像太极所讲的“四两拨千斤”,威力反而更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