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秦腔梆子在不同板中的敲法

秦腔梆子在不同板中的敲法

秦腔梆子在不同板中的敲法

一般剧种均为8种(正板5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辅板3种:倒板、散板、滚板)。

1、河南梆子分得更细,如慢板又包括金钩挂、迎风板、连环扣。秦腔的音阶和调式的特色,在各梆子腔系剧系剧种中较为突出,所有板式(除滚唱外)均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变化,从而丰富了调式色彩。山西的上党梆了则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

2、河北梆子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

河北梆子的慢板分两种。

一种称〔小安板〕,用一板三眼,稍慢速度。

另一种称〔大安板〕,采用加赠板的八拍子形式,或作双四拍子处理,速度极慢,它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弱、弱,次强、弱、弱、弱”,一般只唱三句,每句均可转入〔小安板〕。

如不立即接〔小安板〕,首句的第一句后可接〔十三咳〕,第二句可唱〔哭相思〕,第三句后则一定要接〔小安板〕。这种加赠板的节拍形式,与昆曲的赠板很有相似之处(见曲牌联套体)。

3、南梆子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坠梆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

河南梆子豫东调的唱腔较为高亢、激越、活泼、跳动,调式主音为徵音,旋律多在sol-re音之间展开,俗称为“上五音”,演唱多用二本腔(假声),花腔较多。

4、豫西调的唱腔比较低回、婉转、哀怨、悲壮,调式主音为宫音,旋律多在do-sol音之间展开,俗称为“下五音”,唱法采用“大本腔”(真声),感情上比较朴实。这两大类曲调在长期发展中,已有逐步融合的趋势。

5、秦腔的音阶、调式的特色,在梆子腔各剧种中甚为突出,所有板式(滚唱除外)均有“欢音”及“苦音”两种变化。两者均为徵调式,苦音的徵调式又含有商调式的因素,或者有“以闰为宫”的移宫,从而丰富了调式的色彩。

6、山西的上党梆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昆曲、卷戏、罗罗、皮簧等声腔合流,以梆子腔为主。但它的梆子腔又与西北、华北地区各梆子剧种不同,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即当出现si音时,作“以变宫为角”的下四度宫调的变换;当出现变徵音时,则有辅助音或色彩音性质,但不用清角音。

这种音乐风格与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的变化手法极为相近,与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的移宫手法,音阶特点也很接近,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

扩展资料:

各种板式的异同

如将各梆子剧种的上、下乐句作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所谓同,主要是调式方面多为徵调式,基本节奏形态及伴奏形式有些相似。所谓异,主要反映在乐句尾部的延伸旋律(拖调行腔),以及旋律线条、过门曲调的不同。

梆子腔尚有叫“腔儿”的华彩乐句,曲折婉转,起伏顿挫,相传有“九板(式)十三腔(儿)”,这些腔儿各剧种多寡不同,名称不一,旋律线条也各异。

如秦腔“采腔”、“苦中乐”、“苦腔子”、“三环腔”、“麻鞋底”、软硬“三滴水”、“倒板序”等,晋剧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等,河北梆子有“十三咳”、“哭相思”、“哭迷子”等,贵州本地梆子原来也有“大坝儿腔”、“七句半”等。

在音阶、调式方面,大部分梆子腔剧种均用七声音阶及徵调式,但也有某些不同之处,如秦腔、同州梆子、蒲剧、川剧弹戏等有“苦音”、“欢音”之分,而河南、山东、安徽许多梆子剧种则无此区分。

河北梆子有“反调”,其他剧种则无。另如山西上党梆子,则不用fa音而出现si音,具有向下方四度临时移宫的特点,而五声音阶本质不变。浙江绍剧的主要曲调〔二凡〕,也有这种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梆子腔系

百度百科—梆子

百度百科—梆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