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一代就已经有木刻印染织物
以下摘自某资料的介绍。
在中国古代,木刻印染称为“夹缬”,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印染技艺。
中国古代纺织染色技艺共有三种,称为“三缬”。即“夹缬”,为木刻印染;“绞缬”,为扎染;“蜡缬”,为蜡染。木刻印染为其中之一。(其实还有第四种,叫\"灰缬\",镂空印花。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
夹缬(木刻印染)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
夹缬盛行于隋唐及宋代。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宫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唐代诗人们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的诗句。
《唐语林》引《因语录》云:“玄宗时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可见早期夹缬工艺是由民间传入宫廷。
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禁令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趋向单色。
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但它并没有完全根绝,而是又回到民间顽强地生存下来,一直在浙闽交界地区一代一代传承着。
现在夹缬印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