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绍兴莲花落来历溯源

绍兴莲花落来历溯源

绍兴莲花落来历溯源

莲花落,一种历史悠久的曲艺形式,据史书记载,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流行。最初的莲花落是由乞丐们在街头演唱,其中《续传灯录》中提及的《莲花乐》便是例证,它启发了俞道婆的顿悟。而绍兴莲花落的起源则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由一位名为\"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引入,他在绍兴定居并收徒,其中包括沈阿发和唐茂盛两位徒弟。早期的莲花落内容随意,演唱方式无定式,主要以街头卖唱为主。

进入民国初年,唐茂盛受到越剧和宣卷调的影响,创新了唱腔,引入接调方法,形成了基本唱腔,演出形式也从街头转为登台表演。莲花落逐渐发展为有情节的故事段子,即\"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等,内容取材于民间生活,以农夫农妇和手工业者为主角,富有生活气息和幽默感。接着,莲花落开始讲述长篇故事,如《闹稽山》等,吸收了戏剧和民间传说元素。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在表演、唱腔和音乐上有了显著提升,伴奏乐器多样化,还融入绍剧、越剧和民歌元素。男双档演出的尝试使表演形式更加丰富,书目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血泪荡》录音成为了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回娘家》则在胡兆海的演绎下在全国曲艺比赛中大放异彩,被选为优秀曲目,进行了全国巡回演出。绍兴市更是定期举办调演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和业余演员,如现有30多位专业演员和50多位业余爱好者。

扩展资料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