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二本是不是就废了
当然不是!能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关键在于选个好专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首先提一条原则:不论文理,不选择基础性学科,尽量选择应用学科。
1、对理科生,不要选择注重知识的理工科
理工科专业基本上分成两类:教知识的和教技能的。前者典型如数学、物理;后者典型如建筑、机械。还有很多专业介于这二者之间,随着院校的层次不同逐渐由教知识向教技能转化,比如说清华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上面向科研,而一般学校的土木专业基本就面向工地了。
坦白讲,如果高考成绩够不上国内的大多数 211 院校,并且没有什么严重的偏科问题的话,在理工科专业内学知识是一个完全没必要考虑的路径: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在那里摆着,而如果出现了学不会的问题,也就悔之晚矣。
这也就直接在选项中排除了数学、物理一类基础学科,以及自动化、仪器、电子信息一类交叉学科或要求交叉的知识体系的专业。难学是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如果在高考时没有成功做到排名领先,最好就不要去挑战它们。
2、如果是偏科严重的理科生,尤其是偏科物理数学的学生,建议你坚定地选择基础学科
现在的高考是考十项全能的,因此各科都好,才能上一个好大学。极端偏科的人总成绩自然不可能好看,也没法去什么好学校,但这和个人的数理能力是两件事情。
因此偏科的人选基础学科实际上是扬长避短,把那些不擅长的文字工作、死记硬背甩到一边,去学习更单纯的理论知识。如果是数理方面真的有天赋的人,很有可能通过基础学科实现逆袭。
像是双非物理学专业考研到中科大,然后凭借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申到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等顶级学校的博士这种例子其实也还不少。
3、避开表面光鲜但缺乏核心技能的专业,看起来灰头土脸但核心技能扎实的专业性价比更高
最应该避开的坑是那些名字看似高大上,但核心技能可替代性极高,行业两极分化严重的专业,尤其是金融类、人工智能类、管理类专业。
这些专业对应的行业中不乏高薪岗位,但一般都集中在头部,并且也不是单纯依靠本专业的技能就可以取得,而是需要大量依托院校平台才能实现的,额外的学习、科研与实践。名校学生可能待遇光鲜,一副精英气派,不过这和大部分普通学生都没什么关系。
与之相反,很多看上去就灰头土脸的专业,可能反而拥有相对高的性价比。
比如土木、水利这种面向工地的专业,虽然工作环境确实不怎么样,但只要肯吃苦,就业和薪资就都是有保障的。而且下了工地以后还能看到很多 985,211 甚至同济的毕业生在做和双非毕业生一样的工作,专业的性价比一下子就得到了凸显。
4、若对工科没有兴趣,还可以选择医学等应用学科
如果你对工科没有明显的兴趣,而且本身理科思维偏弱,那么选择医学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专业对数理基础理论的要求不高,是一个拼努力的学科。也就是说即使资质一般的学生,只要愿意下功夫,积累足够的经验,在医学专业也能够有不俗的成就。
我国只有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才有资格考取医师资格证行医,这就决定了医生行业的准入门槛较其他行业高很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医生的需求非常大。
此外,医生没有明显的中年危机。医学是一个典型的经验学科,这就促使医师越老越吃香。与其它其他专业中普遍存在的的中年危机相比,这一点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与此同时,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不仅稳定而且后劲十足。对于双非的学生而言,考取一个省级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就有不小的机会在地级市的三甲医院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虽然说在不同城市就业可能有差异,但是整体来说相比于同级别学历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绝对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医学专业对第一学历要求并不严格,给了很多双非学生逆袭的机会。不同于金融、法学等对第一学历要求严格的精英专业。医学行业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并不严苛。医学院因为背靠医院发展,所以医学院的地域性比 985/211 的招牌在就业的时候更有用。很多优秀的医学院如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并不是 985/211 高校,但是他们在业内的口碑也非常不错,在就业的时候可能比很多 985/211 高校更受欢迎。所以医学行业整体而言对于出身要求并没有其他专业那么严格,每年都有很多出身二本甚至三本医学院的学生考入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顶尖医学院。
当然如果考上了二本在大学四年里可以考研考公,这些都是出路,反而会更加激励你更加努力上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