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二王行书特征及重要意义

二王行书特征及重要意义

二王行书特征及重要意义

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个时代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没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革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正确认识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

(一)二王书风的形成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必然

二王处于社会动荡的变革时期,各书体的发展正处于成熟阶段,二王对书法的勤奋与天赋以及他们的革新精神,成就了他们在书法方面的经典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书法发展的契合点,没有二王也会有二张二李出现,就像唐代诗歌出现李白、杜甫,宋代词赋出现苏轼、李清照一样,每个朝代出现的艺术高峰都有其代表性人物。

(二)二王经典地位无人撼动

经过历史的检验,二王书法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书法家所崇敬和爱戴,尽管有米芾之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的骂声,但丝毫没有降低二王的书法地位,其实米芾学习二王已入魔境,在他晚年还在大量的临摹王羲之的帖,怎能不佩服王羲之呢?只是心力不逮,无法达到二王之神韵而郁闷罢了,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这种骂其实是对二王的崇敬。时至今日,我们也有一些书家大骂二王,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下工夫而想走捷径,以丑书自居,而美其曰创新,这是对二王书法的亵渎。

(三)正确学习传承二王书法是我们的责任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内檿、绞转等笔法技术难度大,特别是使转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处理,每个字的疏密关系与整幅作品章法的疏密关系的处理,字的大小与笔画粗细的极化处理,以及二王当时使用的笔墨纸砚与我们现在的使用工具有什么差异等等,这些技术因素不加以分析与研究,盲目地毫无准备的学习二王,恐怕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所以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表现二王书法面貌和精神,传承传播二王艺术成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从二王书风看传统理念。

二王书风是经典,二王书风告诉我们,经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代经典的借鉴学习上。今天我们把二王书风当作学习的经典,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必须脚踏厚实的坚持传统,书法的学习必须依靠传统经典,离开了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是创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都有源头可找,根基可寻,其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然而,当代书法创作,有人虽冠以学习二王书风,但没有以二王经典为基础,或者说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扎进传统之中,而是蜻蜓点水,学其皮毛,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却以二王书风自居,轻浮浅薄,庸俗粗糙,其书法自然面目可憎。

书法学习需要浸淫传统,道理简单,可要真正打进去,谈何容易,二王尚且要师法传统经典,何况我们呢,就更要以传统为基础,潜心摹习,方能根正基厚,如源头活水之不竭,则学书之途通达而目标可期。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创作的革新意识。

从王羲之完成行、草、真书独立机制,到王献之其超迈脱俗的字体得到大众的认可,贯穿于他们书法实践中,都是一种革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从前面经典中吸取营养,独创面貌成为经典,这是学习书法最为难能可贵的,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艺术观和高格调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立足于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树立自己的鲜明风格。

二王书风今天依旧是众人临习的对象,但不要停留在表象上,遗神取貌,得意忘形,要深入其精髓,防止千人一面,毫无生气。王羲之常说“适我无非新”,或因求新而欲变,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二王书风是经典,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既要有经典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欣赏的大众审美。

二王书风的清新脱俗,充满了欣赏的美感,其纯正的书风迎合了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是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兰亭序》一出,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赞美之词。清包世臣谓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审美指导下完成的,它的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堪称美的典范。正因为《兰亭序》有兼擅众美之功与特别拔俗之风骨,才受到了历代书家的推重,《兰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弥高,令人望而兴叹,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