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就业歧视
1. 学历歧视是一种较为隐蔽的歧视形式,其特征表现为“唯学历论”。这种歧视现象正逐渐增多。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和中国的大型央企在招聘时,倾向于对学校进行等级划分,如国外知名院校、“985”、“211”高校、普通一本、二本及三本等,并明确表示只招聘指定院校的毕业生。这种做法使得“985”、“211”等标签不仅代表了名校身份,还成为企业自我炫耀的资本。
2. 性别歧视是就业市场中常见的不平等现象。常见的歧视表现包括“限男性”招聘信息和针对女性的身高要求等。更极端的例子甚至有企业要求女性员工在入职后三年内不得结婚、生育等。据全国妇联发展部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性别歧视,绝大多数人遭遇过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
3. 地域歧视在一些招聘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某团购网针对特定地区的招聘限制。明确表示不招聘河南人和东北人的做法,使得地域歧视问题愈发凸显。这种歧视现象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时期便有“限制城市企事业单位私自招收农村人口”的规定。尽管近年来城乡差距缩小,地域歧视却演变为本地与非本地的对立。
4. 年龄歧视在职场中也日益引起关注。例如,华为公司曾因裁减34岁以上员工而引发中年职场危机的讨论。若对招聘广告进行统计,会发现不少岗位对年龄有明确限制,通常要求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下,使得35岁成为职场的分水岭。此外,这一趋势还呈现出向更年轻化发展的迹象。
5. 颜值歧视在某些行业和公司中也存在。一位在大型地产公司工作的人士透露,公司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女性员工普遍身材高挑、气质出众,而男性员工的身高要求则相对较低。在招聘过程中,外貌、年龄、身高、气质等因素成为评价女性求职者的附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