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美学的运用范围
机械美学无处不在,机器美学作为一种艺术和设计的逻辑,既在艺术的创造中,更是在设计的广泛领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最早提出机器美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的是两个美国人沙利文和莱特,两个奥地利人卢斯和瓦格纳,以及一个比利时人凡·德·威尔德。他们拒绝复古主义,对机器和技术进步有着热忱的认识,其批评思想超越了英国而向前发展。威尔德、卢斯对装饰的反对无疑是正在兴起的机器美学的先声,威尔德认为“技术是生产新文化的重要因素”;“美一旦掌握机器的铁臂,这些铁臂有力地挥舞,就能创造美”。 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曾经作为他学生的赖特在此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功能与形式同为一体”的说法。
称现代建筑应该“像巨大的机器”。柯布西耶在中更是言简意赅地说:“建筑就是居住的机器”,极力渲染机器美学和工业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因此,可以说,机器之美使当代设计功能美的最直接和最集中的体现。
更极端的是五十年代后期的英国有人十分强调逻辑、流线、机械设备、技术与结构,他们的作品外表呈现为巨大的尺度和管线构件毕露的“外露骨架效果”。建筑师罗杰斯和皮亚诺70年代设计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则完全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一座作为机器的建筑,“翻肠倒肚”似的把琳琅满目的管道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外,甚至用鲜艳夺目的色彩加以强调。“蓬皮杜文化中心”完全达到了一种技术表现主义的高度,散发着独特的美感,这件建筑一问世,立即引起人们的惊叹。在巴黎市中心那灰蒙蒙的砖石老建筑群中鹤立鸡群,卓尔不群,成为早期高技派建筑机械美学的典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构造复杂、巨大有力、变化迅捷的机械正日益占据着我们的视线。机械是人们制造的装置,它能以一定的方式将能量、力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作为人类技艺之制作,机械从历史的源头起就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机械使人摆脱了繁重的劳动。
而随着计算机、环境、材料等地方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技术表现更强调外表的光滑、轻透,结构更加轻盈、空间更加灵活。这样的建筑就宛如一架巨大的都市机器,吞吐着人群、信息和财富。也将成为人造的奇景,成为这个世界的巨大物质符号。而从一台刷了大红色油漆的龙门吊旁边走过,想起了有关机器美学的话题,也拍了几张龙门吊车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