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序言
口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口译者就有各种称谓,如“译”、“寄”等。然而,专业化的口译活动起始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当时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大规模采用了英法交替口译,标志着会议口译的诞生。
中国对口译的使用开始于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在一些大城市流行起来。专业化口译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1970年代末,北京外国语学院主办的联合国译训班被视为现代中国口译教育的起点。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厦门大学在90年代初开设了中英口译专业,推动了口译教育进入本科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如AIIC,致力于培养会议口译人才,使得中国口译事业蓬勃发展。
近二十年来,口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口译大会作为这一繁荣的体现,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创办于1996年。该大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口译界的标志性盛会,对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从最初的口译教学研讨,大会主题已拓展至口译研究的全方位内容,参会人员也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会议性质也从国内小型学术会议提升为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