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豫东调形成渊源

豫东调形成渊源

豫东调形成渊源

关于豫东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开封附近的祥符调传入并演变而成。传说在乾隆年间,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培养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然而,蒋门班在道光年间黄河决口后,被迫流落四方,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形成了豫东调。不过,关于蒋门班何时传入商丘,至今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从朱仙镇《重修明皇宫记》上所记载的清同治年间的70多个班社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商丘地区的戏班,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

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境内的梆子在乾隆年间流入商丘,受到当地民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高调”——豫剧豫东调。从艺术特点上看,豫东调与其他豫剧流派相比,与山东梆子最为接近,剧目多相同,早期以红脸和黑脸戏为主。从产生年代上说,山东境内的高调梆子科班最早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早在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就已经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清代组建的巨野大姚班成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地理位置和语言风俗上来讲,商丘一代与鲁西南地区接近度要大于开封地区,因此,山东境内的高调梆子流入商丘是非常合理的。著名的山东梆子科班大兴班、定陶东三义堂及曹县的三义堂班曾在商丘地区演唱多年,在此培养了大量的豫东调演员。豫东调较为有名的演员孙照登、苗喜臣、黄儒秀、赵义庭均为山东籍,且为山东梆科班出身。至于与祥符调的融合,那是后来的事情。

扩展资料

豫东调,是指流行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同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剧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