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冯骥才的这本书,我很失望-读《俗世奇人》贰
我所说的“失望”,是相较于《俗世奇人》壹,而言的。单看《俗世奇人》贰,依然很精彩,延续了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风趣幽默的风格,可读性很强。
《俗世奇人》壹,是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第一本,首版印发于2008年12月。读《俗世奇人》壹,我被书中幽默的词句,让人拍案叫绝的奇人异事深深的吸引了。废寝忘食,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读完了第一本。
也许是第一本太过于精彩,导致我对《俗世奇人》贰比较失望。
失望主要有三,与书友分享,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一是故事不再精彩。
当时读《俗世奇人》壹时,十八个人物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看病必须收七块银元的苏七块;比如刷墙不落一滴油漆的刷子李;比如喝酒喝不醉的酒婆;比如力大无比的张大力;比如认不得人只记得牙的牙医等等,每一个人物都很精彩。
可是在读《俗世奇人》贰时,我没有了这个感觉。十八个人物我已读完一半,印象深刻的不多,读罢就忘。可见故事不再精彩,从而衬托不出饱满的人物形象。
二是故事与书名不符。
《俗世奇人》顾名思义应该偏重于人。在第一本书中基本上都是刻画的人物形象,在第二本中有点走偏了。比如书中《黑头》其实是一条犬名,当然,故事里有商大爷,但是凸显不出商大爷的奇人能事;比如《黄金指》,其实也不算是很强的本事,被其他两个能人给比下去了;比如《冷脸》其实就是一个会笑的人,就算什么奇人嘛。
也许是《俗世奇人》壹,把奇人写得差不多了?
三是篇幅短小,以图画占纸张。
《俗世奇人》贰里插入了太多的《醒俗画报》的插图。基本上都是在故事结尾和故事开头时穿插,占四页篇幅。
按照冯骥才的解释,《醒俗画报》作为由于当时天津卫的政治生态衍生的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符合《俗世奇人》的诉述背景,但是插入太多,有点喧宾夺主了。
以上是一家一言,书友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