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5、代词,这,那;6、虚用,无所指。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
1、到……去;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主要有:
1、动词,指到……去。
如:《为学》:吾欲~南海。\"
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代指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如:《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如:《汉书 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6、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如:《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如:《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8、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劝学》:蚓无爪牙~利。\"
9、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如:《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10、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师说》:句读~不知。\"
11、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如:《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12、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如:《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