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演出历史
早在光绪年间的1899年,就有万盏灯在天仙茶园演一至十本《狸猫换主》。1921年6月常春恒、刘筱衡、芙蓉草演一至十二本,改名《狸猫换太子》。一年后的1922年6月,麒麟童、白玉昆、冯子和演《狸猫换太子》四至七本。同年9月,小达子(李桂春、李少春之父)、赵如泉、小杨月楼开始演《狸猫换太子》一至三十六本。此外林树森、露兰春也各有此剧。
在众多版本中影响最大的是常春恒版、麒麟童版、小达子版和上京版。它们的头、二本都相同,讲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但后面各本就各显神通了。常春恒版后面主要演“呼延庆打擂”,评书呼家将故事不长,所以只得十二本就结束。麒麟童版后面主要演“万花楼”狄青的故事,内容也不长,只是四至七本。李桂春版后面按“七侠五义”“小五义”路子扩展,所以内容丰富一直演了三十六本。
过去上海的海派连台本戏形式和内容都良莠不齐,有的剧情拖沓、有的只是以机关布景招徕观众,但那个时候小市民的业余生活也常常只能靠这种“舞台连续剧”来消磨时间了,所以这种形式在当时还是相当受欢迎,上海的戏班和戏馆也以此来多赚点钞票。上海京剧院改编的《狸猫换太子》则面貌焕然一新,只取老戏的精华,保留老戏的南派京剧唱腔特色和头二本内容线索,其它的都是新编,符合时代特色,相当成功。由于麒麟童版的《狸猫换太子》只演四至七本,故麒麟童实际没有演过陈琳只演包公,因此陈少云先生的陈琳以麒派来演也可视作是创新,陈少云学麒派唱做俱佳,倾向后期温和型麒派,比较符合时代特色,由“全能型”的史依弘来配寇承珠则更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