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池中,何为二道城,此城有何作用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池中,何为二道城,此城有何作用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池中,何为二道城,此城有何作用

统万城遗址是全国古代遗址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城分为外廓城和内城。内城呈长方形,被一道南北走向的垣隔为东城和西城,北垣在一条线上。俗称“一道城,二道城,三道城”。现存内城垣均高出地面2-10多米,城的四隅有突出城处平面呈长方形墩台,并高于城西垣。唯西城南隅长50米,宽21米,高达31.62)K(俗称龙墩),远在数十里外就能望见,成为统万城的标志物。墩是建在城基之上,又向外加宽,壁面上有横列椽、柱脚孔排列整齐,上下共存六层,柱脚孔最下的直径达30厘米。从下往上排第一、三层是柱脚孔,其余则是椽孔。因为墩子下大上小有一定的斜度,柱脚一头应是斜插人墩内。当时椽子上边铺板道,板道下边顶往子。柱子绕隅墩形成栏杆可供燎望和发射之用,整个建筑形成栏杆式的吊角楼。用胡义周《统万城铭》之言“玄栋镂棍,若腾虹之扬眉;飞檐舒展,似翔鹏之矫翼”,把角楼刻画得淋漓尽致。外廓城依无定河北岸,地势呈西南至东北走向然后折西,趋向东城北垣,有部分城垣塌没。周长3102米,其中东垣1120米(塌垣刀7米),西垣916米,南垣148米。内城保存较之外廓城好些。东城周长2566米,其中东垣737米,西垣774米,南垣551米,北垣504米。城基厚6-12米。东城北垣无门,东垣有一道门与外廓城相交通,南垣门不明,西垣则与西城的东垣招魏门相通。西城周长2470米,其中东垣692米,西垣721米,北垣557米,有马面10座,南垣500米。西城基厚约16米,城四方各有一道门,南门—朝宋,东门—招魏,西门—服凉,北门—平朔。西门瓮城尚存,其余三门均毁。从城门的命名,不难看出当时赫连勃勃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寄托与表露。东西城垣有数量不等的马面遗迹,西城南垣紧临角楼隅墩的一个马面中空,是所谓的“秘室”,作为仓储。这种马面兼仓储在我国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筑城时夯层厚度各异,城垣、隅墩、马面和台基一般夯层厚15-20厘米。几城门隅墩拐角,夯层趋薄为12-14厘米,有的甚至只有7厘米,东西两城的隔垣为20-4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