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中国手语
中国的手语研究与推广始于1988年,当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原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的职能转由其负责。1995年和2001年的政府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残联在手语研究与推广上的职责。规范和统一手语的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展开,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出版,如《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和《中国手语》系列,这些都成为了我国手语规范的体现。
1988年至2001年,中国残联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编辑出版了统一的《中国手语》,并广泛推行,特别在学校教育中要求使用。这期间,国家级手语培训班举办多次,培训了大量手语翻译人员,为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1年后,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残联对《中国手语》进行修订,并开展全国问卷调查,以了解各方意见。同时,着手推进《中国手语》的标准化,制定了国家标准,并研究编辑专业领域的手语,如计算机和美术专业。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手语日常会话》和《中国手语培训教材》等,为无障碍交流提供支持。
据统计,中国有超过2057万聋人,加上他们的亲属,需要使用手语的人口规模庞大。台湾手语则受日本手语影响,与日本手语更为接近。
中国手语的推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手语节目促进了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交流,部分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随着科技发展,手语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发也在不断进步。
扩展资料
手语(sign language)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 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的人(即聋哑人,以下简称为听障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