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美国区域专业化与中国相比,有何特点

美国区域专业化与中国相比,有何特点

美国区域专业化与中国相比,有何特点

(一)美国农业专业化与中国相比的特点

美国的农业专业化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占农场总数的87%,而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分别占10%和3%。这种专业化模式得益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科技进步和资源的大范围配置,促进了农户的分工和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而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逐渐退出,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目前,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1910年的32%降至1.8%。

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且农田结构零散。此外,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70%,农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很低,这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三个方面。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这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这种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农民选择劳动替代型技术,从而引发了农业的技术革命。美国农业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生物革命和管理革命。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但在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中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非农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状况已开始得到缓解,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农耕水平较高,需要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和升级;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人口庞大,城市化水平较低。

总体而言,与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中国农业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需要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