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我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招生权力的下放造成了部分院校片面追求入学率和招生量,看到当前市场什么专业火就仓促设置相应专业,造成各个高等院校专业增设校际重复化、同质化较严重。
以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从2015年度开始增设,当时只有3所高校获批,2016年度新增32所高校。2017年新增的数量是250个,2018年新增196个,2019年又新增了138个。截至2019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245所,其中已经设置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有619所,占比二分之一以上。而2019年教育部新增1672个本科备案专业中,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运用、智能科学与技术占据前五位,共544个,数量占比近三分之一。
这种现象固然在短期内可以满足大数据、AI产业的大量需求,但是若不顾专业和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从长远发展来看,必将会造成供大于求的结果,类比当年的工商管理、计算机、艺术学等热门专业就可见一斑。
其次,高校专业设置外延性拓展特征明显,内涵化重构程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盲目求新、求多、求全、求热门,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和民主决策,不顾办学条件和自身条件,不研究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使学校原本短缺的办学资源更趋紧张,专业设置外延性拓展明显,内涵化重构程度不够。在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裁撤专业的名单里,有很多的985和211名校,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
申请裁撤的专业名单甚至还有很多热门的工科专业,究其原因或许与专业开设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培养的毕业生能力不被社会认可有关。主要原因还是当初选择开设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没有经过认真调研,一味跟风,只注重专业外延拓展,但是又受制于本校师资和实验资源限制,最终新专业办不好,旧专业不用心办,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研究指出,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产业升级绝不是“腾笼换鸟”(新的产业代替旧的产业),需要的是“基础广泛”的升级。既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现有工业向更高技术水平、更高生产率和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活动转移,后者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传统产业更需要运用新思维、新手段克服转型升级的羁绊,同时对企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重点也已经发生质变。
研究表明,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对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构成明显制约。但是目前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面向传统专业升级发展不足,盲目求新趋势明显,这必将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造成人才培养偏差,最终造成部分专业培养过剩,而有些专业则无法培养和输送合适人才,浪费了教育资源并最终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再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够优化,专业设置的变动性和适应性明显不足,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规模,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
当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虽在市场意识上有所提高,但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理解力、判断力还有待增强。由于市场意识不强,从高校自身来说, 其各个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缺乏对人才市场的分析与预见,增设多、淘汰少,减招易、停招难,尚未良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2006~2018年各个高校共裁撤339个专业,当然这个情况到了2019年有了很大的改观,共裁撤367个专业,但是相较于增设的专业数,依然占比较低。高校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停办非常必要,但停办就一定会遭受到来自社会、人事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往往超出了高校本身承受的范围,更多情况下,只能顺应发展,把停办专业改头换面,与其他专业结合成新的专业,这样就造成了专业越办越多,越来越综合,但是却没有重点打造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